阳的五行是什么?
“阳”是一个哲学概念,表示“阴”“阳”二者中相对主动的一面。这个概念最初见于《易经》,《周易·卦·序卦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者,阴阳也。”这里的太极、两仪都是指天地未分以前的世界混沌状态,这个状态被古人形象地描述为含有阴阳二气。其中阳者,刚健迅速,柔和温暖;阴者,包容沉静,清洁明亮。
在易学里,阳通常代表“动”,阴则通常代表“静”。因此可以说,阳是动的,阴是静的。但这个说法还不够准确,因为动静只是阴阳两种属性在运动形式上的表现,更确切地说,应该是:阳主动而静,阴被动而动。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黄帝内经》中对阳的解释:“阳者,天之气也……劳则张,劳则气耗,故劳苦者阳气有余。”(《灵枢·天年》)又:“人生天地之间,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素问·阴阳离合论》)可见,阳是有形的,它像天空一样遍布于整个宇宙,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实体。但是,《内经》中又说:“太阳者,六经之纲纪,万物之所生育。”(《灵枢·根结》)这里把阳比作太阳,认为它是所有生命和万物生长发育的原动力。如果仅从运动的角度来看,这话似乎有些道理,因为太阳确实是不停地运动的,且其产生的光和热对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有巨大影响。但如果仅根据《内经》中这些话来断定阳就是运动的话,那显然是把问题简单化了。
其实,中医理论中的阳不仅是动的,也是静的,或者说既是动的又是静的。《内经》中这句话——“劳则张,劳则气耗”——说的就是阳的这种兼具动静的性质。这里的劳当然不是指体力或精力方面的劳累,而是指思虑劳神或外伤出血等造成的损伤。《内经》认为这些损伤会导致机体功能活动失去平衡——一方面气机因而涣散,另一方面精血因此而亏损。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说,这种损伤会导致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所谓“动”,就是指阳在这种状态下过度活跃,表现为发热、烦躁、心慌甚至抽搐。所谓“静”,就是指阳在这种状态下虚弱无力,表现为倦歇无力、精神萎靡甚至昏迷。所以说,阳是一种既动又静的运动形态。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阳具有动与静的两面性,但动静这两种表现形式并没有等同的地位。也就是说,当阳处于动的状态时,它的本质仍然是静,而当它静下来的时候,它的本质才是动。这就好比水,它在沸腾时能够蒸发变成气体,但它蒸发的本质却来源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我们只能说阳动而静,不能用静去代替动,也不能用动去代替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