忄字旁五行属什么?
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的偏旁,一般叫做“偏旁”或者“部首”。而右边的那个部分,就叫做“字根”。 “心”这个字,在现代汉语字典里,一共有11个笔画。 左边是一个“忄”,右边是一个“辛”。 “辛”就是“辛字根”。 在古代汉字中,有一些汉字的字根是一笔带过的。比如“音”、“章”等字。这些一字一笔的字根,一般只记录发音,不表示具体的含义。 但是也有很多文字,其字根是比较丰富的,甚至是整个汉字构形的重点。这样的文字,古人又称之为“形声字”。 “心”就是一个典型的形声字。它的字根有“辛”和“音”。其中,“辛”表意思(类属);“音”表读音。
从字形上看,古代的“音”字,上面的部件是“旦”,不是“日”。现在“声音的‘声’”这一笔画,在古代属于竖画,而不是点。所以,“音”字,在古代属于上下结构,而非现在的左右结构。 我研究《说文解字》,有个心得,就是不能按照现在的字形去套古字。因为古代汉字是有变化的。尤其是形声字,很多字的写法跟现代汉字差别很大。如果我们按照现代汉字的字形去套用古字,就会出大错。 比如“美”字,古文字形像一个人戴着帽子。其实“帽”字像帽子,而“美”字像一个人带着好看的帽子。可见,“美”字古时并没有头上的一撇。类似的字还有“臭”(香臭的“臭”)、“嗅”(用鼻子闻气的“嗅”)等等。
忄字旁五行属火,忄,三个人的耳朵,表示听到的消息不真实,内心不平静。属于形声兼会意造字,像三人心,从心。凡从心情的意义引申的字,都可用忄作形旁,如懒、恨、惚等。这些字本作心,后世行书省改,遂专作偏旁。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是对世界的总体认识。中国传统哲学中认为构成宇宙的5种元素:水、木、金、火、土,以及这5种元素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尚书·洪范》把五行和“甘雨时降……”等5种自然 virtue相配,又和“敷、宽、刚、明、平”5种品德相配。“五行”亦作“五材”,“五材”说见于《左传》和《国语·郑语》,所举五材与《洪范》相同。墨子以为天下只此五材,没有第六种材。后来“五行”的元素说和“五材”说合而为一。《礼记·月令》:“五行不得其平,则微气不至,凡此五材备矣;五者不备,间一以无,不能相成也。然则天之去地数万万里,而土不穷其深,君子操五物,朝握机,晚持衡,水、火、金、木、土平,不平者正之,人臣之守职,不违五行之政。”在五材说基础上发展为关于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西汉时阴阳五行学派用五行相生相克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及相互关系,遂成为西汉宇宙观的理论基础。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把五行说和阴阳说结合,使五行说进一步系统化。自此以后,五行说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基本宇宙观和思维方式之一,影响极为深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