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11五行属什么?
五行,又称“五德”、“五气”或“五材”。中国古典哲学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成分构成的,并以此说明世界的来源和事物的性质。所以,在命理学中,以日柱天干为一,配合地支形成八个字排布的年月日时共八个干支组合,其中十天干按其属性的阴阳属性又可分为五组,即阳干五阳干、阴干四阴干,每一组的两个天干属同一五行,比如甲丙戊庚壬为阳木,乙丁己辛癸为阴木;壬辰甲午丙申庚寅为阳水,子亥丑卯未为阴水等等。
这样就把天干分出了五行。而地支两两相配构成了十二地支,每一个地支也都有其五行属性。 由于一个太阳年共有365.242天,大约五年多一个月就会发生一次“节气”变化,所以,二十四节气又被分为十四个“节”和一个“中气”,每两个“节”有一个“中气”,每个节和中气都是按照太阳运行的轨迹确定的。
每年都有一个“立春”,但是到了“立春”并不意味这春天就到了,或者天气就开始转暖了。实际上每年的“立春”对应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也就是说随着“立春”的到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发生了移动,太阳辐射的能量达到了一年中的最高值。但由于地球大气层的存在及大地地形的影响,这种能量并不是平均分配到世界各地。
地球公转到哪个节气,哪个节气就代表着这个节气时刻对地球产生的效应。这种由节气带来的热量增加被称为“温室效应”。 人们根据太阳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划分了二十四个节点,分别用十二地支表示,每个节气之间相差十日,每天所占的节气时间为二十四小时,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节气到,大雪起;大寒立,雨水至……”。
从冬至开始,白昼一天比一天延长,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在一年之中,土所在的位置是不一样的,因为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且地轴有一个倾斜角度。每年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都是不一样的。
为了便于研究,人们把太阳周年运动路线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每年有三个节气是在冬至前后,称为“三候”。
每两个节气之间有一个“中气”(小寒和大寒之间是农历十二月),代表温度上升或者下降的一个转折点。“中气”所属日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雨水”是第二个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