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在五行属什么?
沙,指水中沉积的沙子、细卵石或粉状矿物的总称。古代以“沙”表示粒径0.15~2毫米的颗粒,而将直径小于0.15毫米的颗粒物用“砂”表示(注:这里的颗粒是广义的概念,包括岩石的风化壳和矿物碎屑)。所以严格说来“沙”不包括“砂”。但人们日常交流中经常把“沙”“砂”互用。 现代研究认为,“沙”的定义随时间而有变化。上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地质学界一般都将粒径大于2毫米的颗粒称为“沙”,将小于2毫米的颗粒称为“砂”;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由于对河流、湖泊等天然沉积物和矿产勘查中遇到大量极小的粒径的颗粒,若按以往定义则无法称呼,因此我国学者改进了对“沙”、“砂”的划分,将其定义为:
1.沙。由风力作用所形成的粒径大于2mm的砂砾堆积物。
2.砂。由水流作用形成的粒径小于2mm的砂屑、碎屑和黏土质胶结物组成的沉积物。 而国外则无“沙”这个名称,所有的自然界的粒径大于2mm的颗粒都叫做sand。
一般我们称为五材,就是水火木金土这五样,而不是五行。五行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殊用语,水可以流动,火可以热,木可以燃烧助火,金是金属,土是万物之母。万物都生在土上,所以古人就用这五样来代表五种自然现象,就是所谓的五行,以相生相克来表达万事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五样东西可以代表大宇宙,例如:水代表海洋,火代表太阳,木代表植物,金代表金属,土代表地球。也可以代表人类,例如:头像天是为金,足像地是为土。总之,中国人就是利用这五样东西以类推的方式,来表达万事万物的奥秘。它不是科学,而是中国人独创的一种哲学。所谓相生即是促进、加强、造就的意思,相克则是抑制、消弱、约束的意思,唯有两者兼行并施,才能使此五者达到恒久,和谐,均衡发展的状态。
其实五行只是一种代表符号,是中国人独创的,以类推法来代表大、中、小宇宙万事万物的自然现象的哲学,不可把它当成迷信,也不可把它当成科学,更不能以现在的科学来衡量它。因为那是两套不同的哲学体系,如果用西医来批判中医或以中医来批判西医,那是毫无意义的。五脏的中医学说和现代生理学的认识也有差别。在五行学说中,脏腑在形体、官窍、情感等方面的表现,只是从功能上假以类推,并非这些组织在脏腑内的实际活动,因此必须将五脏从属于以心为主宰的有机整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