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五行属是么?
1、中国哲学讲究“天人合一”,“天”是什么?“天”在中国古代哲学里是一个极重要的范畴。什么是“天”?《西顶》说,“天者,阴阳之宇,日月之所复,四时之所代;莫不有也。”《庄子·大宗师》说得更明确,“夫大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在道,犹弓在天。”这里把“天道”比之于射箭,实际上说的是太阳运行的道理。
2、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们对于宇宙生成与演变的一种认知模式,它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形态组成的。这五种元素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便构成了一年的四季交替和一日的时间周期。其中春有阳盛阴衰、夏有阴阳平等、秋有阳盛阴衰、冬有阴阳消长。
3、中医理论以阴阳五行作为基础理论。中医认为,自然界是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影响着人体生理功能,而人体的生理功能又影响着自然界的变化。因此研究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对中医养生,疾病防治等有重要意义。 古人通过观察发现了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春夏秋冬、寒暖湿燥等自然现象都有其一定的周期性,并将这些周期性与人体的疾病发生发展联系起来并加以总结归纳形成了中医学的五行学说。
火属性,火的五行属性表现为炎上。在五脏为心,在五官为舌、五气为笑,在五方为南、五化为暑,在五季为夏,在五色为赤、五味为苦,在五音为微、五事为乐,在五畜为马、在五华为臭,在五行为热,在五变为流金,在五材为火。
1、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明。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主汗液。心属火,统驭五脏六腑的气化功能,所以心有君主之官之称。
2、笑为心声,人有喜而笑。如果大笑不止,不因喜悦而发笑,是因为邪火迫笑所致。若发笑异常,应考虑心系疾病。
3、从舌象可以看出心的功能。舌为心之苗,主要反映心的神明功能与血络情况。若舌体胖嫩,色泽淡红,表示心血充足;舌质红润,味觉灵敏,表示心神健旺;如果脉络增粗,瘀血不畅,则为心血运行受阻,瘀血阻滞。心被邪热亢盛熏灼会导致舌生糜点、舌质紫绛等症状,治疗应清心泻火解毒。
4、面为血华,主要反应心血的盛衰。若心血充足,面部红润,色泽有华。否则会出现面无血色、黑淡青黄等症状。如果出现此症状,属于心血亏虚,宜养心而宁神。
5、汗为心液,即中医所说“汗为心之液”。出汗多少与心的阳气盛衰及心血的多少有关。阳气不足则容易出现津液固摄失常、畏寒汗多等症状,治疗应温通心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