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木分阴阳吗?

宿乐轩宿乐轩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学易多年虽然常与人谈论易学但是从未想过用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解释八字命理。于是翻看了一些古籍著作,从古典书籍里找寻答案。 《尚书·洪范》中提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里并没有提到阴阳,说明当时并没有把五行与阴阳相联系。

到了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律书》云:“太初元年,制诏御史,曰:律始于汉,魏世荀悦且云汉始京室结绳以治天下,何则律始自黄帝?”又云:“故黄帝作五辂;大辂,金路也……次驾建章,赤辂,木辂也……”这是目前看到的有关阴阳与五行的最早记载。

这里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运”,司马迁认为“五行更兴替,周而复始”,每行都有“盛衰”、“进退”,也就是它们各自的运行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生克循环”或者叫“周而复始”。那么“胜复”是怎么来的呢? 接着看《史记·律书》,在阐述“五行之治”后,说了这么一段话: “唐虞以上,不可记已。五帝之佐,功彰德著而流称于世者,禹也。禹敦颐无为,劳而不怠,外夷宾服,四夷来朝。德洽百姓,位立天子,成功继业,名显后世。身没之后,声扬愈广。”(这里的“禹”实际上是指舜,司马迁误)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五帝时代,能称为“帝”的只有舜和禹。而在上古时代,帝是氏族的称号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人的名称(比如尧舜禹时代的帝喾,他是商周的祖先,但不是夏帝),而且这个帝是位格最高的帝王,他的权力和德行是所有帝王中最高的。这样一位最高统治者的性格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礼记·檀弓下》提到:“昔者舜尽心于孝悌,而极意于文章”,《庄子·天下》中也讲到舜:“耕耨,以至于文墨,圣人之道备矣。”这两段话中都提到了“孝悌”和“文章”。

什么叫做“孝悌”?《尔雅·释训》中解释说:“悌,善兄弟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舜是一个大孝的人并且能够处理好家族内部关系(包括父子、夫妇、兄弟)。什么是“文章”呢?《论语·子罕》中孔子说过一段关于“文章”的话:“子以为文武之道,未坠乎兹乎!”这里的“文章”不是现在意义的写文章,它指的是礼仪法度。所以“文章”可以理解为处理社会关系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综合上述观点,我认为古人在建构“五行”体系的时候很可能以“土”居中,以“水”为先,然后按照“生克制化”的规律衍生出其他四行。其中“木”和“火”被赋予的意义是最接近今天的意义的,“金”“水”的意义最接近今天金属和水的作用,而“火”则是今天所谓的化石燃料,“土”则是所有化学元素的母体。

古人建立这样一个体系的意义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是正确的,并且能为民众所理解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芦子瑶芦子瑶优质答主

五德配五行。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变化所构成的。一是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二是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构成了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五行学说常用来阐述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反映,因此,凡是涉及自然和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感应关系,都可以用五行的相生相克规律来分析和概括。

木在河洛理数,紫微斗数,周易中的宫位或星,神的位置不同。五行木分阴阳的解释在不同学术说法也不一样,有属阳,亦有属阴阳双重属性。传统五德学说认为水木金火土五行在四季五时中的运行变化是"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稷、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以生物的生长、向上、变革、收敛、归藏五大运动功能表征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特性。

由于五行在自然界存在的广泛性,使人们很难找出哪一种物质是绝对在先,又是绝对在后的,所以五者之间循环相生,无始无终。事物存在中的相生现象,既可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又可以使某种属性功能在循环往复中达到平衡。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按木、火、土、金、水的五次序相生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