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五行属什么意思?
中医理论中,五运六气用来推演疾病发生的时间规律,其中运指天干,气指地支,每一个干支代表一年中的某一时期,年支本为太岁,这里做年干解释。 辰戌丑未四季土,寅卯辰亥午未七个月属火,巳午未申酉戊己十个月属土,子丑寅卯辰已午未属木,申酉戌亥子丑寅卯属金,巳午未申酉戊己属水,辰戌丑末属于阳气渐盛的月份,而寅卯辰亥午未则处于阴阳交替之际,属于阳盛阴微的状态,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则阴渐盛阳渐衰,这是五行在自然界的运行规律。 而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当然会受到大自然的影响;同时人体本身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表里内外都共同发挥着作用。因此中医就用五行生克制化的道理来阐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预防和治疗原则。
在中医看来,正常人的身体是一个平衡状态,这种平衡是由五脏所主,五行相生相克而维持着。如果因外界环境或自身因素破坏了这种平衡,人体内环境就会处于失衡状态,此时外在表现就是机体功能失调,阴阳失衡,病邪侵体,而内伤则是五脏受伤,此时运用五行生克原理进行调理,就可达到治疗目的。 所以学习五行对于理解中医学是很有帮助的,对于日常养生保健也是很有帮助。
木、火、土、金、水称为五材,在它们互相关联的关系中称之为五行。五行学说具有朴素的系统观,认为世界是相互联系和不断发展的,五行的相生与相克规律,正是对自然界普遍存在而又有一定规律的相互促进与制约关系的抽象概括。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人民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思维工具,也是中国古人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中医五行学说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它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或五种实质或五种运动状态)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与运动变化所构成和发生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是事物的最根本要素,五者分别有生发、温热、承载、收敛和滋润等特性,五者之间还存在着相生和相克两种关系。中医就是运用五行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解释人体内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指导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由于五脏、五体、五华、五官、五窍等分别具有生发、温热、承载、收敛和滋润等特性,因而将它们归纳在五行范畴,分别归属于肝、心、脾、肺、肾等五个系统,并以五脏为中心,构成五个功能系统。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在人体以五脏配五行。
五行学说将人体五脏分别归纳于五行之中,并依据五行属性,利用生、克的规律阐明五脏之间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成为阐释人体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整体观和阐释五脏生理病理的系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