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在五行里属什么?
首先,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它和阴阳一样来源于中医学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但五行并不是单一指向某个具体自然界的物象(如五行的木)或人事(如五行的东方),而是指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概括。 那怎么解释五行呢?
1、五行相生的意义: 木生火,是指春气生发,阳气温暖,草木发芽,阴凝之气化为驱散,万物欣欣向荣; 火生土,是指夏季炎热,气温升高,烈日炎炎,泥土开始干燥而疏松。 土生金,是指秋季来临,金气肃降,收成在望,土气厚实。 金生水,是指冬季水寒成冰,土壤中的金属矿藏溶解于水中,供应人体津液。 水生木,是指春季水温回升,水暖则木春天,万木勃发。
2、五行相克的含义 木克土,泛指树木生长旺盛,枝叶繁茂,阻止了土气的沉降; 土克水,是指土壤蓄水的能力大于雨水,能克制水势过盛; 水克火,是指水比火冷,可以熄灭其火焰; 火克金,指高温使金属熔化,有灭火的作用; 金克木,是指在收敛肃降过程中,遇到茂盛生长的木气所产生的克制作用。
3、五行旺衰 这里所说的“旺”,不是指某一个季节或月份,而是说某一时间,某一地区所受太阳辐射能量多少的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地表温度的变化和大气环流的不同而产生的影响。 年季月日时,都有其对应的五行,而且并不是单一指向哪个具体的事物或人,而是一种泛指,比如春季为木旺之时,也就是说春季万物生机盎然,一切生命力都呈蓬勃之势。 而冬至一阳升,夏至一阴生,都是在讲五行的变化规律。
在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方”的说法,他们认为“天”是一个球形的,大地是四四方方,而且“天”在上“地”在下,这样相互对应,互为补充。这种说法一方面跟古人对宇宙和大地的实际观察有关,另一方面它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对宇宙规律的哲学理解。
《周易》里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指的就是天地万物之源,在太极里“阴阳”二者和谐统一,一旦太极运动,阴阳二者开始分化,“阳”往上而“阴”往下,就产生了“天”和“地”,这就是“两仪”。“天”和“地”相互交感,又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这就是“四象”。“四象”衍生,又产生了“雷、火、风、泽、水、天、山、地”八卦。
上面提到了古代中国的“四象”,实际上在“四象”也就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五方”,五方就是五个方位:“东、西、南、北、中”,东、西、南、北、和咱们头顶上,脚下这六个方向,为什么叫“五方”不说“六方”,其实这很好理解,东、西、南、北四方加上天地之中的任何一个方向都是五行,从这个角度说“五方”其实也可以叫“四方”。
大家都知道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样东西,而上面所说的东西都跟数字“五”有关,它们是不是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有!“五行”和上面说的东西都有密切的联系,古人把金、木、水、火、土分别与五方、四时等“五”字头事物相匹配,称之为“五行”。东、南、西、北、中五方和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排列顺序如下:
东方和春季相配,南方和夏季相配,西方和秋季相配,北方和冬季相配,四季加中央土。此外,还相配颜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肝、心、脾、肺、肾”。这种说法就是中国特有的五行思想,它是中国古代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在哲学上的表现形式,对人类的自然科学和思维发展起过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古代的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国被广泛应用于哲学、医学、建筑、绘画,甚至建筑和风水中,影响力十分深厚和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