柷属于五行属什么?
“柷”字的五行属性为木,因为柷是一种古代礼仪用乐器。 《说文解字》中记载:“柷,乐之器也。状如酒樽,七弦中空。共六枚,上下合击以成曲。其状如覆杯,深黑色而明亮,柄上有一圈棱纹,顶上有孔用来插入笄以固定。” 可见,柷是一种外形像酒樽、中间空的乐器,由顶盖和底座两部分组成,在演奏时,通过敲打顶盖与底座的共鸣来发音。 根据历代的记载,柷的形状跟今天的大不相同,唐代时,柷的顶盖和底座是用整块木头雕刻而成,形似覆杯;宋代后,为了便于搬运和悬挂,将顶盖和底座改用螺钉连接起来,呈喇叭状;明末清初,又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造型:顶盖和底座分开,用榫卯相连在一起。虽然形状有所变化,但也仍然保留了原来击奏的功能。 在唐代时,还有一种与柷相似但是较小且不能吹奏的乐器叫“敔(yǔ)”,形状就像一只扁平的乌龟。在演奏的时候,艺人用手掌弹打敔的背壳发声,所以也被称作“打敔”或是“拍敔”。
除了这两种乐器外,在汉代时还有一种名叫“应鼓”的击奏乐器,形状好像短笛,用竹篾做成边框,内塞以兽皮或绒布,用手指弹奏。这种乐器到后代已经失传了。
柷在古代属于八音中的“木”类乐器之一,和钟、罄、鼓等同为古老的礼乐重器。其形如斗,上圆象天,下方象地,一说体方上圆,其长三尺五寸,一说两尺二寸,其容三斛。柷的上部中央,装着一个横木手柄。演奏时,左手执于柄上,右手击奏下方。
柷的形制,有的有盖,也有不盖的。击奏时,往往以牙(古乐中的牙,是一根尺来长的细硬木棒)为击奏工具。由于柷的形制与材质的缘故,柷的音响是短促而深沉的。所以柷主要用在起乐时先发声以示乐曲即将开始,或者在乐曲结束前时,击奏一两下,以表示乐将终。
《说文解字·木部》:“柷,乐之始,所以止作乐”,本意就是用来开始和暂停音乐的。《周礼·春官·大司乐》说:“凡乐,籾(xuè,柷的古字)以启和,戛(击拊敔,敔是一种打击乐器)以卒曲”,这就是具体地说,在音乐开始时要先击柷以示意开始,在乐曲将要结束时,击敔表示乐将终。
由此可见,“柷”是一种具有指挥信号作用,用来统一乐队齐奏的乐器。《诗经·周南·樛(jiū,下曲)木》中有“福禄攸(所)成,天子万寿”的句子,毛亨对此句注释中称“打柷以成之,击鼓以起之”,说明在周代,打柷还代表着帝王的圣意,所以《说苑·君道》说:“明王之鼓乐,以钟起,以椌(táo,同“桃”,柷的俗称)止”,表示这是帝王的特权,而“臣下则不得以柷为起也,以椌为成也”,不能私自擅用柷表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