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字多少划五行?

须俊诺须俊诺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诺”字的笔画,《康熙字典》里记载的是“16画”,而最新的《打字、识字通用规范汉字字典》中,则记载是“17画”。其实,这两个版本的字典中的记录,都是有据可依的。在东汉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一书中,“诺”字条下的文字是这样的: 上面图片中的文字,是东汉书法家蔡邕书写的《曹全碑》全文,这部碑刻收录在《汉碑全集》里。这部书是由我国近代著名的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吴大澂编写。他在书中对“诺”字的字形是这样表述的: “诺”字的甲骨文(即上图),最早见于汉代扬雄所著《方言》一书。这部书的序言中说: 由上可知,“诺”字最早只比画十七笔。至于为什么到了后来增加了两笔,可能的原因是繁简之争——古人为了便于书写,将一些笔画多的字简化为笔画少的同音字。由此看来,将“诺”字笔划增加两笔的说法是比较可靠的。 不过,也有文献记载“诺”字应为十六笔。比如宋代史学家朱熹编撰的《礼记》集注释文中就有这样的说法: 而清人王应奎在《柳南随笔》中也提到: 上面的文字显示,至少在宋元时期,人们普遍认为“诺”字应该是十六划。那么,这个观点正确吗?我们来看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书的《祭欧阳文忠公文》的原件: 上图是苏轼书写的《祭欧阳文忠公文》原文,此篇文章收录于宋代李昉等人主编的《文苑英华》中。这篇文章的第一句就是“某年几月几日,谨备牲醴,朝奠暮享,曰:惟厥尊贤,爰崇谥号。”由这句话可以看出,“荣”“贤”的下面都有短横,也就是这两个字各多了一划。

“儒”字作为文言虚词时,读作rú,其字形演变如下: 可见,当“儒”作为文言虚词时,字形和现代汉字差别很大,而与“需”字完全相同。那么问题就来了:“需”字在古文里常常作“需”或“须”,如“需要”“须弥山”等,那么这种形如“儒”的“需”字有没有可能是“诺”的衍变呢?答案是可能的。因为“儒”的本义是儒家学说,而“需”(xu2)的第一个含义则是“根据礼仪需要的准备”。也就是说,“需”的本义恰好和“诺”的引申义有重合之处。用“需”代替“诺”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