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五行属什么意思?
索堇最佳答案
1.“五行”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洪范篇》,原文是:“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里的五行与我们现在所认识的水、火、木、金、土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汉代的五行说与今不同,汉儒以阴阳论四时,以干支论五行——其本质还是阴阳五行。如许慎在《五行大义》中认为:“木,春生气,旺于惊蛰,止春分,阳极而阴生;火,夏荣燥,旺于立夏,极小满,阳极而阴生;金,季秋成,旺于寒露,极霜降,阴极而阳生;水,冬凝冰,旺于立冬,极小雪,阴极而阳生;土居中央被四方,载金水而生德,故四季皆有,而冬不得。”这种观点流传甚广。
2.古人发现木、火、土、金、水的顺序是有联系的,于是就有了相生相克的学说。
3.“五德始终”说是汉代人建立的。原来人们是以“金”为德,以“木”为德的,到汉武帝时,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改为“土德”,所谓“汉承秦灭六国,秦虽土德之瑞,然杀伐破灭,亡之道也”(《汉书·食货志上》)。东汉时期,又有人提出应该把“土德”改成“金德”,因为王莽篡汉,汉朝的国运已经开始衰落。后来人们发现,汉朝自从立国以来一直都比较繁荣,国运也比较旺盛,于是又说应该是“土德”。这种学说混乱不堪。
4.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实际上是指“心、肝、脾、肺、肾”而言,同时还有“心包络”和“三焦”,它们分别对应着中医里的“经络系统”——这是另话了。
中国古代哲学中认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因素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叫五行。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相生相克的关系,既可生可克,又可被生被克。“克”即是制约、约束、抑制的意思。每行均可对其一行产生抑制约束的关系;“生”即是生成、促进、资长的意思,每行均可对其一行产生生助促进的关系。它们既相生又相克,互相推荡作用,构成一个有序的循环系统,即“五行说”。
古代中国的五行说中水木金火土五种元素分别与东、南、西、北、中央五个方位,春、夏、秋、冬和季夏五个季节,角、徵、宫、商、羽五种音调,青、赤、白、黑、黄五色以及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相对应,并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古代中国还以五行说与天文相附会,形成一种“天人感应”说,即把周天黄道按照由东向南、北、西再向北的运行轨迹分为五个等份,每部分各占二十八宿中的六宿,与五行相对应。东方六宿为角、亢、氐、房、心、尾,合称“苍龙”;北方六宿为斗(魁四星)、牛、女星、虚、危、室、壁,合称“玄武”;西方六宿为奎、娄、胃、昴、毕、觜、参,合称“白虎”;南方六宿为井、鬼、柳、星、张、翼、轸,合称“朱雀”,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以及中央,总称为“四象”和“二十八宿”,以至十二次。
五行说不仅与天文、历算相对应,还是中国先民阐释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世界观。具体到人事,古代中国也建立了具有东方特色的相应的五行说宇宙图式。按照五行说的解释,每一个朝代的更迭都与五行中的某一元素相对待,五行元素之间的相生相克在王朝的更迭中得以显示,人们将这种现象和规律称为“五德始终说”。古代中国所建立的天人感应说、五德始终说、礼乐制度、方相威仪、色彩乐舞、服饰制度、城市和宫室规划、饮食和五味调配、历法时令和节气等,莫不体现以“五行”为代表的数术说和阴阳说。在“阴阳五行说”里,包含着天人相类的同构意识和象征思维,这是以数理模型和象征模型的结合,表现人们对宇宙和自我认识的东方思维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