涮字五行属什么好?
“涮”的本义是“刮削”,《尔雅·释器》:“镟,削也。”郭璞注:“今之旋刀。”可见“涮”字的甲骨文像一把刮刀,金文像一把带钩子的快刀。古人造这个字的时候,肯定是在像切菜一样切着东西的时候产生的灵感。所以“涮”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一直是一个从刀、从鱼(肉)的组合,而且读作shuàn。
秦统一汉字制小篆后,“涮”字开始向现在这样书写,但读音仍然是shuan4。汉武帝时颁布《汉书·律历志》载:“容成氏刻晷影图,周髀家立表测景,以审阴阳。”其中“周髀”指的是周景纯和髀区,也就是商高所居住的冀州之地。这二人发明了“周髀算经”,用勾股定理计算弦长。他们的方法是用一个横杆上的短棒作为基准,再立一根直立的杆子,在中间刻一道线。然后拿一个小锥子,插在那道线上活动,从而确定时间的早晚。他们发现每天同一时刻,太阳和锥子形成的阴影长度是不一样的,而且有正负之差——这是由于地球自转而引起的。 这种测量方法的精髓在于“立表测影”,所以在隋朝杨倞所著的《荀子·正名》集解中,对“涮”字注释为“言日景所射”,说明此时“涮”字已经读作shùn了。
宋元时期出现了“涮羊肉”的做法,但那时用的是“刷”字——据说是由蒙古语译音而来——“刷(sā)羊”。原因可能是当时的人认为用刀片刮肉不太卫生,使用“刷”(sā)字表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明太祖定都南京,颁布《大明律》。在这部法律里,明确记载了对“盗马者死,盗杀犬豕者流三千里;盗宰耕牛者,杖一百。卖买人犯者,发远寨充军。”因此可以判断,这时“涮”字写作“刷(sā)”,读音也是shā。
清朝初期,为了区分满语与汉语,规定“刷(sā)”字只用于满语,不再用于汉语。于是“涮”字在现代汉语里继承了“刷(sà)”的意思,而“刷(sā)”则变成了“扫帚”“刷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