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五行怎么改变?
“五行”,是古人根据物质的不同形态,以“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命名的。 其中,“金、木、水、火、士”代表五类基本物质要素;而“西、东、南、北、中”,则是古代人对五季即春、夏、秋、冬、中的称谓。 可见“五行”“五方”和四季是紧密相连的。 那么为什么要把“人”归属在“五行”之中呢?这是因为古人在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时,发现自然界是有其运行的规律的,这一规律就像人类社会一样,是有其生老病死、新陈代谢的。自然界的物质也如此,比如花草树木,从发芽成长到衰败枯萎,总是有迹可循,循环往复。
因此古人就把这种循环套用在“人”的身上,认为人体也是有“生老病死”的周期变化,而这五种元素正好对应着人的五种能量状态——“旺盛”(火的属性)→“衰弱”(水的属性)-“熄灭”(土的属性)+“重生”(火的属性)+“亢奋”(金的属性)+“消亡”(木的属性) 从而形成了中医基础理论中“五行学说”。 不过,这仅仅只是描述了“五行”与“人体”的关系,并没有说明“五行”变化的机理。那“五行”究竟是怎么影响人体的呢?
实际上,中医所说的“五行”是人体能量的呈现方式,它取决于脏腑功能的状态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古人通过长期的对人体的观察发现,五脏之间的功能是有其强弱之分的,并且这种强弱是以“君臣佐使”的方式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心为君主之气,脾为臣气,肺为相气,肾为督气,肝为疏泄之气。
同时,五脏还有其生理特性,如心阳亢奋,脾喜燥恶湿,肺清肃下行,肝体阴而用阳,肾阳虚寒,等等。正因为五脏各有其生理特性和功能特点,所以中医才给它们分了“属性”——“土”代表着脾胃功能的强大,“金”象征肺气清肃下降,“木”则表示肝气疏泄条达……
有了这些属性,人才有了“五行”。至于这个“五行”是强还是弱,就取决于脏腑功能的盛衰了。而中医所讲的“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就是基于“五行”学说对治疗原则进行的总结。 总之,人的生命活动完全处于大自然的约束之下,大自然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人也是如此——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也应舒展筋骨,事业起步;夏天是成长的季节,人要勤奋努力,事业增枝添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要积极奋斗,事业果实累累;冬天是潜藏的季节,人要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如此,生命才能运行有序,符合自然。否则,人生跑偏了,身体一定会出现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