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五行是什么意思?
“五行”,是古代汉族人民对于物质世界的一种认识,也是我国古代一种理论体系,更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 《尚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周礼·大司徒》中则说:“以五行叙其尊卑,贵贱,大小之位。”
可见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五行”的说法了。 “五行”的“行”字,古书里的解释有很多。如《淮南子·天文训》里:“列星各行其道。”高诱注:“行,道也。”“行”的意思就是道路、行动等等;那么这里的“五行”就类似于五个方向,或者说是五个行进的方式、路线。 但是这样的解释显然不能满足现代人理解“五行”的需求。因为现代科学既然已经证明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一种原始的物质——微观粒子组成的(见杨振宁等著《杨老谈物理》),那所谓的“五行”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况且如果“五行”只是指五种行进的方式的话,那么它也不可能发展成一种独立的哲学体系了。所以这样的解释是不符合古代的“五行”观念的。 为了弥补这种缺憾,近代有人提出“五行”其实是指五色、五声、五味等等,并认为这是“形而下者谓之器”的体现。这种说法被载入中学教材多年,影响甚广。不过,如果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个说法是有缺陷的。 因为“五行”的概念早就超越了它的原始含义。早在先秦时代,它已经成为了代表宇宙万物的五大元素了,并且这五个元素还被赋予了阴阳属性(见《左传·昭公十七年》)。到了汉代,五行又被赋予了方位和季节属性(见《孝经·广扬名章》),成为了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系统论符号。后来尽管出现了许多新的学说,但这个庞大的系统并没有受到什么冲击,一直延续了下来。这样,作为这个系统的核心意义的“五行”——金、木、水、火、土——自然也就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五行”自然不是由五种具体的事物或现象组成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