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在五行属什么?
“一九”指的是农历十二月十九日。 “己亥”就是农历的年份,后面跟着的“乙丑”是农历的月份和日期(初一是乙日的子丑时)。 至于“五行”嘛……这个可没那么简单。 古人将世界万物归结为五种类型、五个要素——木火金水土,然后这五种元素相互生克,循环往复。用现代科学的语法来描述,这就是一种二进制编码系统或者是一种信息论的模式。
比如,一个人出生的时辰可以表示为五行的序列: 子(阴水)亥(阳水)午(阳火)卯(阴木)寅(阳木) 未(阳土)申(阴金)酉(阳金)戌(阳土)辰(阳土)巳(阴火) 这十一个干支代表的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对应五行的一个位置,于是形成了十二地支与阴阳五行的配属关系。 再比如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也可以表示为五行的序列: 立春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 这些时间节点也分别对应着不同节律的开始时间,如“雨水”是立春后第二个节气,对应的五天时间是丙辰丁巳戊午,而此四天时间恰属于壬辰月,所以这一节气又称为“壬辰”。
当然,这个“壬辰”还有更具体的划分:从立春日到惊蛰日,这段时间叫“壬辰”的前十天;从惊蛰日到春分日,这段时间叫做“壬辰”的后十天;自春分日起至清明十日,叫做“壬辰”的中气;自清明日至谷雨日的二十三天,称之为“壬辰”的后十五天。 这种把一年分为二十四等份的方法,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十二辰历法,这种方法也叫“公历置闰法”。
以上所说的都是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位置,而我国的传统算法是把上述二十四节气放在农历中计算,以确定各节气的具体时间。如果想知道某一个具体自然段在农历中的位置,就需要知道该自然的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这两个时间节点分别被称为“节气交令”和“气过中分”,第一个时间点叫做“节气肇始”或简称“气首”,最后一个时间点称为“节气终令”。 以“大寒”为例,其起始日期为农历腊月廿四辛卯日,终令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三癸卯日,前后共十一整天。 接下来需要明确一个问题:一天当中什么时间属于“子时”? 一般说法是夜里十一点到凌晨一点为子时,然而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因为一日之间,太阳由东方升起西方落下,一昼夜为二十四个小时,而夜晚其实是从日落西山开始的,一直到第二天的日出东方才结束。所以,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夜间十点到凌晨两点属子时。
明白了以上的知识,现在就可以来回答问题了。 1969年12月19日是农历十月二十一,前一天是农历十月初九,因此该日的起点是庚子日甲戌时,终点是辛丑日乙亥时,共十二个时辰。其中,前六个时辰(甲子至庚辰)属于前一两天,即农历十月初九以及十月初十,后面的六个时辰(辛巳至辛亥)属于这一天,即农历十月二十一。
10月21日所在的农历月份,属于农历九月;10月21日所在的一周,属于农历九月十三;10月21日所在的一个月,属于农历八月。 1969年是己酉鸡年,十一月十九日是小雪,十二月十九日为大雪。所以,1969年十二月十九日的“一九”就从大雪开始,到小寒结束,一共八天地理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