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殿臣是什么结局?
马殿臣为东北军将领,著名抗日爱国将领。东北沦陷,爱国将领领马殿臣、谢珂等率部下数千人,历经艰辛于林海雪原中辗转南下,与日军历经300余战,坚持抗日。后来东北抗日义勇军纷纷失败或被日军吞并。
马殿臣,字德山,曾用名马福林,号德三、德三爷、马三爷等,东北抗日英雄。吉林省农安县万金塔乡人,祖籍辽宁省海城。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4岁给地主当长工,21岁逃亡关内河北丰润当佣工。1918年入冯玉祥部当兵,因屡立战功,逐级升至营长。人称“马三营长”。直、皖、奉军阀混战和冯玉祥部与直系军阀、吴佩孚作战时,马殿臣曾率部参加。
1929年,东北军入关镇压冯玉祥领导的“五卅”运动,马殿臣又随部回到东北。因他打仗勇敢,有计谋,得到张学良的赏识,被调往长春学兵营当营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马殿臣在长春起兵抗日杀敌。日本兵进驻长春后,马殿臣不愿当亡国奴,1932年春,他率部27人,携带步枪18支、手枪4支、机枪1挺、掷弹筒4个、战马8匹,闯过大榆树镇东日军岗哨,摆脱了尾追的日伪军,南下到伊通县的二道砬子山里,成立了“中国国民救国军”,自任司令。后来队伍扩展到二百多人,下设两个中队、一个直属队。武器也增加到2挺机枪、40多马枪、50多支长短枪,马匹100多匹。同时,将部队由中队改为连队,下分若干排、班。
接着,救国军在马殿臣的率领下,先后转战于伊通、辉南、通化、海龙、桓仁、辑安等地深山密林之间,同日军作战300多次。其中较大的战斗50多次。击毙日伪军300余人,马殿臣因善于用马刀刺杀敌人,人称“马刀司令”、“马三爷”。日伪军称马殿臣的救国军是“满洲治安之癌”。
马殿臣率部在通化东昌镇的金厂沟梁战斗中,曾打死过一个日军“满洲军”中将师团长。日本帝国主义曾悬赏万元通缉三爷。但是,马殿臣救国军虽然不断打击日寇,但由于没有后方及兵源给养的接应和补充,而致屡胜屡损,损失很大,马殿臣不得不率部退往辉南、辉南(西)、金川、海龙一带山区坚持战斗。
马殿臣的救国军在战斗中,不断扩大了队伍。这时,又有一些义勇军和山林队归附了救国军,使救国军进一步得到壮大,达到1000多人,10多个连队。有了两个骑兵连、一个重机枪连、一个迫击炮连,马刀和长枪1000余支。1932年深秋,马殿臣在辉南白鹭沟打胜仗后,将救国军扩编为“东北国军常胜军”,马殿臣自任总司令,张文海任军需处长。
常胜军在马殿臣的率领下,继续转战于梨树、西丰、开原、清原、法库、彰武、通榆等地打击日本侵略军,先后与日伪军战斗110多次,其中较大的战斗20余次。歼灭敌人400多人,而自己也伤亡了200多人。由于东北降雪较早,常胜军的给养和军需发生了严重的困难,部队的战斗力开始下降。
1933年春,马殿臣在作战前侦察地形时被叛徒暗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