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在五行属什么?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合而制九窍,驱牛羊马兽群大解结”(《淮南子》作“合而炼之,九窍尽治”)。 此处的“解”通“懈”,意为整理、梳理;“”同“铰”,意为修剪和装饰。由此看来,所谓于,就是剪除毛发,疏通孔窍的意思。这种仪式当然是为了除去不洁之气,使其归于正位——于是,人就成了一个完全符合礼制规范,可以驾驭宇宙万物的存在了。
《说文》曰:“于,出也。象气从上引而出之形。凡于之属皆从于。”段玉裁进一步解释说:“言气者,谓鼻息出入谓之息。从口者,人之气息出口则从呼,入则从口吸,故息与呼吸通。引而上者,自口鼻至天也。气之本字当作于此。” 可见,于的本意就是在口鼻处上下通气之意。那么,五官九窍都是气之所聚的地方,通过于的手段,使之达到天地之间的平衡协调,也就顺理成章了。
至于把人的形体归为五行,那已经是后起的事了。其实早在秦汉时代,五行说就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人本身。比如《黄帝内经》说:“五藏应五季,六府应 六气。” 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六气为风、寒、湿、热、燥、火。这样,五脏与五季相配,六腑与六气相应,就构成了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体系。
后来五行说越来越复杂化,不仅用来分析万物,还用于解释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五行相生相克成为人们解释一切事物变化的根本法则。尽管它的出发点十分崇高,但是久而久之却变得玄之又玄起来,以至于到了近代又被人抛弃不用了。不过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在中医理论乃至传统民俗中找到它曾经存在的蛛丝马迹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不妨将它看作是一种已经消亡了的古代思想,而不必把它当成是一种科学理论来看待。否则的话,只会给中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带来负面影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