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为什么五行金?
《尚书·周书》记载了商朝国势的衰落,主要是内忧是“诸侯不朝”与“王室衰微”;外患是“鬼方”(北方游牧部落)和“夷方”(西方部落)的入侵。其中对夷方的进攻,殷纣王亲自带兵作战,但没能战胜。
东夷的势力强大起来,周族在西部发展起来后,终于打败了殷纣王,消灭了殷商。西周建立后,东方的齐、鲁、郑、卫等封国陆续受周天子册封而强大起来。
其中齐国尤为强大,春秋时齐桓公成为第一位霸主,称霸中原。齐国君主都是公子,其母亲地位低微,因此齐国的贵族很看不起这些没落的王室成员,称齐桓公为“庶姓”,说“唯我是王,余焉能为王!”
后来孔子编订五经(四书五经中的五经,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以及诗经、易经、礼记)之时,认为周代自周厉王开始,就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周厉王时期,国人暴动,周厉王被迫出奔。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继位后,国内才稍有安定。
但是周王朝的霸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到春秋中期,晋楚争夺霸权,彼此攻伐,周天子几乎没有任何实权。周灵王想振兴周室,南征荆蛮(楚国)失败,又遭晋楚争霸的夹击,处境更加困难。
这时,位于东方的齐国却不断膨胀实力,准备问鼎中原,谋求霸业。为了应对齐国可能的崛起,晋楚两国联合起来削弱齐国的力量。公元前589年,晋楚联军在鞍北打败齐军,齐军在惨败中丧失了很多国土。 周定王时期,西戎(少数民族)入侵,焚掠京都,杀戮周人。周景王派大臣晋厉侯率兵迎敌,战于衡雍(今河南郑州南)。晋厉侯大败,戎人焚掠京邑,周师亦阵亡很多。这次惨败使周王朝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到了战国时代,各诸侯国都不再奉周天子之命,周室徒有虚空的名分而已。
在东方五行中,金木水火土这五个词指涉的并不仅仅是五种物质,实际上它们代表着五种构成世界的元素或者说五种自然力。这种用常见物质指代某种元素或者自然力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可以见到,如在西方,四元素分别是土、气、火、水。在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在中国的易学思想中,整个世界都可以被理解为是这五个元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金也不再仅指金属(其实“金”字最初的本义指的并不是普通的金属,而是含金成分的金属;“金”所字化的汉字如鑫、錾、钼、铬等一般都专指矿物和金属,而如钙、镁、钡等字则来自与“金”近似的“石”字),而是成为了五种元素之一。
在将万事万物与五行元素对应的思维中,一个最基本的准绳便是将它们区分为五个方面的五个属性: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中央;春、夏、长夏、秋、冬;青、赤、黄、白、黑等,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与五行元素建立一一对应关系(东方、春、青、甲、乙对应木;南方、夏、赤、己、午对应火;西方、秋、白、庚、辛对应金;北方、冬、黑、壬、癸对应水;中央、长夏、黄、丙、丁对应土)。
在东方五行之中,西方、秋、白、庚、辛所对应的五行元素必须也是“金”,因为“羽”在字化的过程中选择了“羽”;同样,“刀”、“箭”、“枪”等具有锋利、断割、杀伐特征的事物同样归类于“金”;而“羽”和“金”之所以能够联系到一起,还由于古代的兵刃不但要用金属制成,通常还需要在刃口上嵌入白色的玉石,以象征其“无坚不摧”。在五行的理论中,木被理解为是具有生发、条达、升横性质的事物的总称, 火被理解为是具有温热、上升性质的事物的总称, 土被理解为是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的事物的总称金被理解为是具有清洁、肃降、收敛性质的事物的总称, 水被理解为是具有寒凉、滋润、下行性质的事物的总称, 因此,“金肃杀、清洁、敛降”是五德终始说中对“金”的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