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中五行是什么?
水源最佳答案 “南瞻部洲”中的“南”,其实就是指的“南方火地”。而佛教最初的诞生之地古印度,属于热带气候,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所以,佛教产生之时其原始宗教信仰便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色彩——万物有灵且尊大。 佛教最初便用“金”“水”“火”“木”“土”这五种现象来代表世界万物的形成元素。并用它们组成了“五蕴”——色(物质)、受(感觉)想(思想)行(行为)识(精神)。
佛还常用“空”“无我”来解释世间一切因果循环。因此可以说佛学的初始便是建立在“四大”与“五蕴”之上的。 而“四大”之中又以“火”“水”为首,这是因为在原始宗教当中万物起源最早出现的形态便是“水”“火”。《起世经》中就提到,世界先有水然后才有火。而且最先形成的生命也是从水中诞生的。所以佛教把水放在火的上面。 而在五行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空”,便构成了佛学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五蕴三毒”。
什么是“三毒”呢? “贪”“嗔”“痴”三毒乃是修行之最大障碍。 何谓“五戒”? 佛教认为人生在世须遵守五条道德准则,称为“五戒”。具体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什么叫做“十二因缘”? 这是一种用来阐释人生轮回苦痛根源的理论,叫作“缘起说”。这一理论重点是在探讨人生的苦难如何产生以及如何消灭。它认为人生所有苦恼的来源在于“无明”“爱”“取”。如果熄灭了“无明”“爱”“取”便可消除人生痛苦。
“六度”又是什么意思呢? 六度又称六波罗蜜。它是大乘佛教中人修行所应学习的六种方法。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什么是“十善”? 在佛教看来人生在世除“五戒”外还应遵守“十善”,否则便为恶。所谓“十善”是指:一不杀生;二要放生;三不偷盗;四不非礼;五不犯淫;六不妄语;七不应憎恨怨恼;八不作下贱;九不自毁身;十不失信心。
在佛学中有五种元素,称为五阴。五阴为色受想行识。因为它们聚拢起来可以遮蔽我们的真性。色即物质;受想行识即精神。受为领受;想为想像;行为造作;识为了别。
世间万有的事物,都是由五种元素构成,称为五大。
地大——地性坚牢,所有坚硬性、止持性、堪为质碍主的性,称为地大。
水大——水性湿,所有湿润性、流注性、周遍性、保持色聚不相互脱离的性,称为水大。
火大——火性热,所有成熟性、温暖性、消化性、照见等热的能、可引起热的性,称为火大。水无火则性成冷淡,由火的热能,使水不冷淡,得能资益万物使无亏损。水无火则不能成熟万物,由火的温暖消化等热能,使水能成熟万物。所以火大能令水增益,而不让水亏损。
风大——风性动,所有发起性、运动性、支持性、能令资益万物成熟无有障碍的性,称为风大。水、火、地,无风则性成顽钝,由风的动性,令水、火、地不顽钝,得能资益万物。所以风大能令其他四大增益。地无风则不能成湿润,由风大运水周遍,使地得成润泽。地无风则不能温暖,由风载火,使地得能温暖。
空大——此空大,是器世间根身内的空,不是外界虚空。所有空性、尽性、能给万物生长等的性,称为空大。无此空大,其他四大不能运动、增长、安住、破坏、杂乱。
五大虽皆有互相增益性,但其根本增益性,以风大为主。离诸内四大——地、水、火、风以外的其他万物,莫不由内风大所起,故内风大为根。外五大依内五大而起,内五大依内风大而起,所以外五大以根身内的风大为首,为依。
五大与人体发生关系有:于眼、耳二处,地大占四分之一,水大占四分之一,火、风二大各占八分之一;于鼻、舌、身三处,地、水各占四分之一,火大占八分之一,风大占二分之一;于意处,风大独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