憖字五行属什么?
《说文》:“慭,伤足也。从疒,冘声。” 段玉裁注:“《释言》曰‘憖,病也’。云‘今作隐忍’者非是。此与《玉篇》《类篇》‘隐’音义皆同,而古本《楚辞》作‘隱’,即引申之为静默也。” 谨按:《广韵》《集韵》《韵会》均训「慭」为「伤足」。「伤足」者,足部受伤也;「伤痛」之「痛」本作「疒」(详见《说文》「疒」条)。《广韵·梗》音义引《楚辞》「我独悁悁而茕茕兮」,王逸注曰:「悁,忧也。」是「悁」有忧、愁之意。然则「慭」之本义当为「足部忧伤」。
至若《楚辞》之「慭」,则有所引申,故王逸注曰:「慭,病也」。是「慭」兼有病义。又《九歌·少司命》「悲余马兮怅然」,朱熹注:「怅然,失意貌。」是「悵」有失意之意。「慭」「悵」二字,古今字。由此「怅」兼有「失意」和「伤痛」之义。
清人段玉裁著《説文解字註》中對「慭」的字形解釋為:「从疒,冘声。」其聲旁「冘」條說明古文字構形「冘」,從「人」,象「頭髮散亂之狀」。由此可見「憗」的「疒」旁像人之头发散乱之樣。其字形結構與「痛」極為相似,且音亦相近。段玉裁在說明「病痛」一词的來源時,用了一个非常準確的表述方式:「凡言病痛者,謂人之皮肤肌肉之生病為痛,筋骨之屬為病,臟腑血氣之生病為痛,此痛當作病。」由此可見,「病痛」之「痛」,古字作「疒」。
在解构汉字的时候,古人总结出“六书”,也就是汉字的六种构成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字的构成方法主要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而形声字是现代汉字最重要的构成方法,占现代汉字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形声字在解构的时候比较容易,声旁+形旁。
形声字造字法为“六书”之一。“周礼·保氏”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教之六艺。四曰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郑玄注此句曰:“谐声,以音韵相益也。”后人改“谐”为“形”。许慎“说文解字叙”释“六书”说:“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连,以形相声,声亦万几,谓之形声。”
通常说来,形声字所表示的语音和意义,分别由字中的形旁和声旁所表示,在一般情况下,形旁在前(左、上、外),指明了字义的所属意义,声旁在后(右、下、内),指示了字的读音。但是,由于古今语音产生变化,由声旁指示字音这一点,在许多字中已经不能实现了。
形声字的优点很多,既有一定的读音,表示一定的意义,因此较之会意字容易辨认,也不象象形字和指事字那么难写。所以它成了汉字发展的一种趋势,最后成为汉字体系里最主要的那部分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