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属五行属什么?
赫字 五行属性为水,音调为上声; 详细解释如下: “赫”字的拼音、五行属性及笔画 根据新版普通话字典,“赫”的读音为hè。 由此得出结论:“赫”字的五行为水,因为水属性的汉字一般发音都为阳平(第二声)。 在古代文字中,“赫”字形作“烕或炜”,其含义与火相关联,所以有火属性。 但是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赫”的异体字“烜”和“熺”,且均读xiǎn(第三声),所以“赫”字的水属性更为可靠。
“赫”的形义演变 此字形是由会意兼形声字,本由两个“示”(即“礻”)和一个高竖的“火”组成,表示“盛大而明显”之义。 后形体简化为“示”旁加一个“又”字,意思一样。再简化成现在的“赫”。
“赫”的造字方法 为会意字,由“广”(房屋)和“日”(太阳)会意构成。
“赫”的字源演变 一笔写成!就是这么潇洒! (注意:以上字体均为简体字) “赫”在现代汉语中的作用
【名】 人名用字。如清乾隆皇帝的名字弘历——爱新觉罗·弘历。
【动】 通“赫赫”,显著、显耀的意思。如《楚辞·离骚》中有“前皇俊德,赫赫亮采……” 引申为光荣的意思。如“令名赫奕”(《左传·隐公十一年》),汉代班固《东都赋》中有“载赫曜灵”,唐代杜甫诗句“勋庸恨不彰,令名震八荒”。
【副】 通“赫赫”。形容明亮。如《礼记·檀弓下》里有“君所谓可,何如初?曰:不可,君使臣食言。至于誓之所愿,犹不敢违,而况夫未命之日乎!”“赫赫炎炎”也是这个意思,比喻炎热之甚。
五行又称五材、五运,是儒家哲学中描述世界万物相互关联且不断运动循环的体系,包括: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关系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关系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具有象、数、理的综合哲学特征,是古代中华民族先民在认识世界、把握世界过程中总结、归纳出来的一套哲学体系,被中国文化中众多流派的学说理论引申、应用和发挥。五行观念包含多方面的思想,但其根本观念,则是世界从最简朴的要素开始,依秩序而变化发展,同时认为事物都包含着相反的方面,彼此相互循环;后来的阴阳家更将其发展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对于中国古代天文、医学、占卜、数学、文学、军事、乐法、术数、农业等多个方面影响深远。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甘誓》篇中,其大意为:“夏朝第六位王少康时,有扈氏不服从少康之令,少康命令自己的部队攻击有扈氏时的誓词”。古代史学家对此解释不一,大致有两种解释,一种以孙毓棠为代表,认为“五行”就是“五刑”,是五种惩罚罪犯的酷刑,如:墨、劓、剕、宫、大辟等的总称。古代中国国家君王是统治者,有权处罚和杀戮罪犯,所以天子被神化,用“五行”威压人民。另一种以唐兰为代表,认为“五行”指“五材”,即“五种东西”。《甘誓》文中提到的木、金、石、草、土等,都是人经常使用的东西,古代中国人把这些能用之物称之为“行”,即“去来也”(东西的来去),后来引申为行为、道行等意义。五材是人类离不开的,古人于是又给予“五行”一种神力,天子又以“五行”来自比,“五行”实际上是天子的“五兵”(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