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字属五行哪个?
“和”,和谐、和乐之意也。《说文解字》释“和”为“相应也”;段玉裁注曰:“凡应者,和也……言其和顺也”。“和”字从“禾”。可见其本义是与谷物生长有关的,引申为调和、和睦、和平等义。 那么如此看来“和”字应该属于土行。但古人把“和”与“礼”联系起来,“和”作为礼的一部分,用来指代一种社会关系——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长幼之间,等等。这种社会关系所体现出来的特质就是“和”,所以古书上说“和”是“阴阳之气,莫不和平”(《礼记·檀弓下》)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都是这个意思。
作为“礼”的组成部分的“和”已经脱离了简单的自然范畴而具有了人文意义,它代表着一种社会准则——“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先王之道,斯为美!有布在怀,韦带弗违。上下得节,喜怒无常。惟礼惟和。”(《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和”又属于金行。 后来,人们把“和”引入哲学,用以表示宇宙万事万物的平衡,所以又归属木行。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此处的“和”乃阴阳平衡的意思。庄子也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里的“中”其实就是“和”。所以说,“和”是阴阳平衡,是“一分为二”“无中生有”的结果。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把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称之为“五行”,它们相生相克,相互依存,既缺一不可,又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完整协调的统一体。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不同比例的组合,这些物质不断地相生、相克和相互转化,从而推动和维持着宇宙万物的运动和发展。“和”字,作为构成宇宙万物的“五行”之一,也包含在天地之间的一切物质之中,和构成世界的其它物质一样,不停地进行着运动、变化和发展。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方指东、南、中、西、北;五季指春、夏、长夏、秋、冬;五脏指肝、心、脾、肺、肾;五官指目、舌、口、鼻、耳;五音指角、征、宫、商、羽;五色指青、赤、黄、白、黑,这七类,每类又各有五种事物构成,每类中所排列的五种事物又分别隶属于木、火、土、气、金五行,故称为“五音”。
由于这七类,各类中所隶属于五行的五种事物可以互相配合,并按五行的生克、顺逆等关系来解释这五脏之间的生理关系和病理影响,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所以称这七类三十五个事物为五行学说。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宇宙万物的总归纳和大分类,它几乎将天地宇宙间的所有事物都纳入这五类之中。所以,在中医中药理论和实践中,五行之中的“五”,不仅仅指五种不同性质的“行”,而是指“五类”或“五群”事物。换句话说,宇宙万物的五行分类,不是绝对惟一的,在某些情况下,某一种物质可以归于某一行,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可以划入另一行。同一种事物,可因不同角度的观察和分析,而分别属于不同的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