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后巷在哪?

华丽人华丽人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以前没有“后巷”这个概念,只有“后街”(英文:Backstreet);后来有了“后巷”的概念之后,一些原来叫“后街”的地方也改了名。 事实上,香港本来就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小巷子——和大陆不同,这里很少会有七拐八弯,前后左右都走不通的死胡同。

香港的楼房一般都是由开发公司统一设计、建造的,所以在楼层排列上,要么是一梯四户或一梯两户,要么是横排的(就是一梯多户,但是每边户数是一样的多)。这样就能保证每一条小巷都有充足的阳光和空气流通,在设计上就不必费心去考虑什么“暗巷”问题。 不过,即便是在这样的设计和建造之下,香港毕竟还是有一些比较窄的小路,而且由于地少人多,许多住宅都是密集的建筑群。所以,为了出行方便,人们还是得想办法在这些建筑之间开辟出一些通道出来。这些通道一般都被命名为“某某后街”或者“某某新村大街”等。当然,用普通话喊起来可能就更奇怪了——“香港,有间屋企后街”.... “屋企后街”?那是什么意思啊?! 于是,香港政府就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解决办法。他们让建筑师们自己动手,在一些需要打通的墙脚处动手,建起了几座造型独特的桥,把这些住宅区串连了起来。这的确是一个天才的设计!因为如果靠填土造地的方式拓宽道路,势必会抬高附近居民的居住成本。而在香港这样一个地价昂贵的地方,提高房屋建设成本绝对是冒犯房产业界的错误。但如果采用这种搭桥的方式,那就不但不会影响地价,反而会因为方便了交通而使这些地方的价值大大增加了。

这一项“天桥计划”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它不但解决了后巷的问题,还使得这些后巷变得多姿多彩——一些原本单调的住宅区也因此增添了商业元素,居民的生活也变得丰富起来了。 香港政府在这一项目中还充分地发挥了群众的积极性。他们并没有全权包办这项工程,而是让市民自己来选择要搭建桥梁的位置。这样一来,民众参与此项工程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他们自己选择的路,他们要自己走上去并维护它。 虽然有些桥梁是通过拆掉原有建筑来实现的,但是这并不会损害到建筑的牢固性。因为香港的地基都很深,并且承重结构十分科学,所以拆除部分墙体来增加过路面积的做法并不会破坏大楼本身的安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