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朗读亭拆了吗?

边健边健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阅读空间”和“朗读亭”,是近十年来中国各地推广全民阅读活动的一个特色景观。2013年1月,新华社发布了《新华字典》APP下载量突破一千万的截图,并配发评论称:“这是‘互联网+’时代阅读的又一新现象……” 所谓“互联网+”时代的阅读,其实也就是手机屏阅读。这种阅读方式的兴起,一方面极大方便了人们的阅读,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书店的销售模式——因为人们去买书的时候,往往不是只买一本,而是要搜罗好几本。于是,实体书店除了增加在线图书销售外,还纷纷增设咖啡吧、茶馆或书房等场景,希望能吸引用户到店,增加用户的平均停留时间,进而提升销售额。

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即将结束之际,我们不禁要追问一句:这种“线上购书的便利+线下沉浸式阅读体验”的模式能够持续下去吗? 事实上,早在移动互联网开始兴起的2009年,国家图书馆就开始尝试推进全民阅读活动。当年9月,国图在北馆地下一层的开架借阅区首次试点开放24小时阅览室;年底又在南馆地下一层开架借阅区试点运行24小时图书馆……这些变化都被记者赵宏杰用镜头记录下来,并通过央视《焦点访谈》向全社会公布。

据国图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当时推出这项措施主要是受到日本国家图书馆的启示。日本是世界上阅读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超过98%),而其国民的平均每年借阅图书的数量则高达50本以上。之所以能有这么好的效果,主要得益于日本各大图书馆一直努力构建的“无处不在”的数字资源和“随时随地上网阅读及下载”的便捷服务。

当然,我并不是在夸日本人读书多。毕竟,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日本人均每年阅读书籍数量为4.7本,同比下降3%;法国人均每年的阅读量为2.1本,俄罗斯约为1.7本。相比之下,中国人均每年的阅读量只有0.7本,不足他们的零头——可见我们的阅读量在全球范围内确实处于垫底位置。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公民的阅读偏好正在从纸质阅读向手机屏幕阅读转变——这一趋势在“90后”“00后”中尤为明显。根据中信出版社发布的《2017年度阅读报告》显示,55.8%的“90后”读者更喜欢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等移动数字化设备;有39.3%的“90后”表示如果以后有条件,最想拥有的生活装备是一台电子书阅读器。 而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电子设备作为阅读工具时,“90后”的回答也非常一致——“方便!”(占63%) 为了推动书香社会的建设步伐,有关部门近年来先后开展“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全国农家书屋”以及“智慧图书馆”建设,目的就是将网络技术和数字资源有效融合,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阅读与服务。 比如,现在不少图书馆都设立了“自助图书馆”,市民只要带上一张身份证就可以很轻松地办理借阅手续了。而在西安,甚至还有“24小时智能图书馆”,只要你愿意,随时随地都能借到书。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