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去哪儿?

毕润赋毕润赋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旅游行业内,有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去哪儿、携程以及艺龙这三大OTA巨头,那就是去哪儿只干了“去”的活儿,携程干了“去和回”的活儿,艺龙只干了“回”这个活儿。

意思就是说,去哪儿在机酒搜索方面非常有优势,并且流量非常高,但自身并没有C端服务团队,缺乏到店和到人的服务能力,在预订方面会有折扣不够多、服务没有那么周到,或者预订之后遇到问题解决困难的缺陷,但是艺龙和携程则不同,它们虽然在流量上不及去哪儿,但是自身有强大的C端服务团队,能够提供优质的到店到人服务,确保客人的预订及旅途顺利。

在发展过程中,去哪儿也曾做过C端服务团队的尝试,但是并没有选择继续做下去,而是通过技术将自身流量导入到拥有C端服务团队的OTA平台去完成订单转化,自己从中抽取佣金,这就是为什么你在网上查看去哪儿时会发现,去哪儿的机票预订是通过穷游、腾邦差旅等平台来完成最终转化的。

但毕竟流量是去哪儿的“硬通货”,所以,在2015年时,携程通过两次收购,拿下了去哪儿52%和47%的股权,实现了对去哪儿的控股权收购。

随后,去哪儿的C端服务团队正式上线并且逐步进行扩张,从搜索比价平台慢慢转变为预订平台。

截止到目前为止,去哪儿机票预订的转化几乎已经完全脱离了其他OTA的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去哪儿自身的C端服务团队。至此,去哪儿也真正从“去哪儿看看”完成了到“去哪儿订订”的转变,实现了从单一的比价平台变身为比价和预订为一体的OTA。

这种变化,是去哪儿为了留住流量,提升流量价值的一种必然选择,流量的下滑和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得去哪儿也慢慢“走上了贼路”,当流量足以养活自身时,为什么还要做嫁衣裳呢!

实际上不管是去哪儿,还是携程或者艺龙,这种通过技术搜索,给用户提供比价预订的平台,我们都把它叫做垂直搜索平台,国外比较出名的垂直搜索平台就是Kayak,它的功能跟国内的去哪儿非常相似,只是Kayak在流量转化上并没有去哪儿那么激进。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