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中国汉代开始正式诞生封建王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将五行与政治挂钩,认为“水德”、“火德”交替的王朝更替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之一;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行被广泛运用在社会上。 “五”为阳数,“行”是行的意思(如人行),所以“五行”即五种行为模式,这五种行为模式分别是:“水”代表润下、“火”代表炎上、“木”代表曲直、“金”代表从革、“土”代表稼穑。 《淮南子》有云: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用器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故五味不绝口,五色不绝目,视听不暇,外内不知阙而五行之间无所违也。 在古时候人们普遍都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大要素构成或演化而来的,并以此说明世界万物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均具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属性。这是关于自然界各种物质的基本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
根据这一理论,中国古代哲学家不仅把自然界中的五种基本物质用来解释整个世界,还进一步用五行的相生相克来阐述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例如人体内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以及五官(耳、目、口唇、舌、鼻)等均属于五行范畴,中医则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指导临床治病救人。 再比如,中国的传统节日几乎都和季节的变化有关联。立春表示春季的开始,因此立春节气又被称为“岁节”。立夏表示夏季开始,立秋则表示秋季到来,立冬就象征着冬季来了……这些节气都反映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运行轨迹。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着六个“四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等,它们分别对应着大雁、燕子、鹌鹑等动物冬去春来时的不同动作。 从这个角度看,五行不仅是古人的一种世界观,还是他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工具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