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代表五行?
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洛诰》的记载,但这里的“五行”还不是指五种物质,也不是后来所说的“木、火、土、金、水”五个字的顺序排列,而是一个象数体系。从战国中后期开始,五行才逐渐成为五种基本元素的概念,并且有了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次序则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的思想源于古代中国人民对自然界现象的认识,是人类早期对世界的一种理解方式,认为世界是由基本元素构成,通过一定的形式和规律相互影响而发展变化,这一观念在后世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 《尚书·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
这里将五行的属性分别与水的性质相连、火的特性相合等等,用这样的方法描述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特征,并且指出了它们的相互作用关系——相生相克。这种相互关系被总结为歌诀流传下来,比如“相生歌诀:木生火,火生土,土木相生;土生金,金生水,水利通乾坤;水生木,木生火,生生不息! “相克歌诀: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来克火,火又克金”,以此作为古人认识世界的直观方式。 而我们现在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是对大自然中多种物质的抽象,这些物质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而且并不是像歌诀所表述的那样是一种绝对的关系。另外,现在人们还将一些非物质的东西,如精神、文化等也归于五行之中,使得五行的适用范围变得更加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