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是什么五行?

公冶欣玉公冶欣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 祭,即祭祀。《礼记·檀弓下》孔颖达疏曰:“祭者,絜祀祖宗之义也。”《周礼·春官·大宗伯》郑玄注曰:“祭,献也;祀,理也。”所谓“洁净而祭”和“治而祭之”。可见最初的意涵是指洁净地对待神明并合理地表达对神明的敬畏之情。这里的“洁”与“治”都带表示动作的“示”字旁,可见最初的意思并非单纯表意,而是带有实际的仪态规范。所以后来“祭”字多含有恭敬奉献的意思,“祀”字则多指祭祀的过程和礼仪。

2、 礼。《说文解字》:“礼,履也。”也就是践行的意思。《庄子·山木》“正其衣冠,尊其瞻视”,意为端庄而行,有礼有度。《荀子·儒效》:“知礼乐之道,从容得之于眉睫之间。”可知“礼”是古人日常行为准则,包含言语、举止、出行等多重内容。而“祭”“祀”所表达的则主要是对神的敬重与虔诚。

3、 神。这个意义下的“神”,其实和我们今天所说的“神”含义已经不尽相同。《说文解字》:“神,天神引申为神明,又引申为鬼怪。”段玉裁注:“凡称神惟谨,此字当从祀。”可见“神”原指天神,而后引申出不同的含义。这里“敬鬼神而远之”的“神”,实际上指的就是自然现象或自然力。不过这些自然现象或被人类所理解,或是人们无法理解的,因而人们对于这些自然力既敬畏,又好奇(远)。

4、 鬼。本义是指能见到但不属于人死后灵魂的鬼魂。《礼记·祭义》:“义,福也。阴阳不测谓之神,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谓之鬼。”可见“鬼”和“神”一样,原指难以被定义、把握的自然力量。然而这类自然现象往往会给人类带来恐惧感,因而人们对它既敬畏,又怀疑。

宦沐泽宦沐泽优质答主

1,《周礼》中提到的五祀和七祀是按周朝的官职来分阴阳两类,天子与诸侯王各自有各自的祖先,这些祖先被称之为“五祀”,而天子与诸侯王各自的妻子(王后、夫人)以及她们所生的儿子则被称为“七祀”; 2,从商周到汉朝末年,人们对于死者的祭祀主要是在宗庙里进行,也就是现在的太庙或祠堂。

3,汉代以后又出现了社稷坛(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宋代时民间开始建起祖坟,元朝后有了专门祭祀祖先的神龛。明清时期开始流行祭祖。这个变化说明古代社会逐渐向世俗化转变。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