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是什么五行?
1、 祭,即祭祀。《礼记·檀弓下》孔颖达疏曰:“祭者,絜祀祖宗之义也。”《周礼·春官·大宗伯》郑玄注曰:“祭,献也;祀,理也。”所谓“洁净而祭”和“治而祭之”。可见最初的意涵是指洁净地对待神明并合理地表达对神明的敬畏之情。这里的“洁”与“治”都带表示动作的“示”字旁,可见最初的意思并非单纯表意,而是带有实际的仪态规范。所以后来“祭”字多含有恭敬奉献的意思,“祀”字则多指祭祀的过程和礼仪。
2、 礼。《说文解字》:“礼,履也。”也就是践行的意思。《庄子·山木》“正其衣冠,尊其瞻视”,意为端庄而行,有礼有度。《荀子·儒效》:“知礼乐之道,从容得之于眉睫之间。”可知“礼”是古人日常行为准则,包含言语、举止、出行等多重内容。而“祭”“祀”所表达的则主要是对神的敬重与虔诚。
3、 神。这个意义下的“神”,其实和我们今天所说的“神”含义已经不尽相同。《说文解字》:“神,天神引申为神明,又引申为鬼怪。”段玉裁注:“凡称神惟谨,此字当从祀。”可见“神”原指天神,而后引申出不同的含义。这里“敬鬼神而远之”的“神”,实际上指的就是自然现象或自然力。不过这些自然现象或被人类所理解,或是人们无法理解的,因而人们对于这些自然力既敬畏,又好奇(远)。
4、 鬼。本义是指能见到但不属于人死后灵魂的鬼魂。《礼记·祭义》:“义,福也。阴阳不测谓之神,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谓之鬼。”可见“鬼”和“神”一样,原指难以被定义、把握的自然力量。然而这类自然现象往往会给人类带来恐惧感,因而人们对它既敬畏,又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