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属于五行哪种?
《尚书·周书》中记载了太史公关于“五礼”的解释,其中“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被称为“五礼”,是礼仪的五大类别;而“宾礼”中又分出“朝觐”与“乡饮”,分别是接待诸侯与乡里贤达的礼仪,所以也称为“五仪”。 周代就有明确的礼仪规范:国子入学授书,有“五礼”指导;天子巡视,诸侯朝见,有“五仪”标准。汉代设立礼仪制度,将“吉礼”作为祭祀之礼,单独列出;其余“四礼”合称“嘉礼”(嘉者美也)。明代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孔子谓‘随心所欲不逾矩’,乃指圣人教人意气从容,节文规矩而自如也。”“如五典五伦皆是规矩准绳,然随时施为,惟意所到,言笑举动自无不中节。” 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也谈到:“《中庸》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乃圣人胸次本自有此分寸,随举一念,皆是合度。若‘无所不用其极’,则太过而不中节矣。”后世多认为遵循礼仪的关键在于“从心所欲不逾矩”,如果太过分反而是不好的。
那教育呢?我认为也应遵循这“五礼”或“五仪”的标准来开展。 具体而言就是:先立规矩,然后循序渐进实施教育,最终达到不拘一格的地步——就如同树一样,先有根须深入大地吸足水分,然后慢慢生长,等到枝叶繁茂之时,即便随风轻摇亦不失体态美观。现在过于强调因材施教而忽视普适性的教育准则,如同没有根基的树木任人摆布而没有根基。 “因材施教”应该是在“五仪”或“五礼”的基础上展开,而不是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