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如何生土五行?
《五行大百科》中关于五行的生成是这样说的,“木生火,是因为木的特性就是生发、生长,而火的特性就是向阳,向光明,只有草木茂盛了才有足够的木材来燃烧照明;” 下面引自《说文解字·木部》中的注释 段注曰:“木者,草木也……物之植立曰木……”也就是说树木草本地面的部分能够被称之为“木”的必须是有生命的、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有枝叶的草本植物。
我们常说的树根其实是主干的根,而不是树的土里的那部分被称为“木”。 “木”上面部分的生物意义才值得研究,因为这才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没有土壤的植物怎么生根发芽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古人所认为的“土”和我们现代所理解的“土”是不一样的。 现代科学所说的“土”指的是陆地表面由矿物风化而成的松散物质,具有较大比重的固体固态物质。 而古代中国哲学所认为的“土”是指泥土,是包含水分的凝胶状物质。(详见《说文解字·土部》)。
所以,古代的“土”是可以滋润草木生长的,而且也是容易分离出来的——“分,别也。土,天地之质。”(《说文解字·土部》。) 那么,古人眼中的木生土也就是树根扎进泥里获得营养了。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现代生物学已经证明,任何动植物的生长都是依赖于土壤中的空气、水分和可供营养物质在细胞间隙传递流动的。 植物的根系对土壤压力的感知是通过根尖分生区细胞周围的微绒毛和内皮层上的细胞器等感受器直接感受土壤压力和养分状况的,它们会刺激根系向外扩展或者深入下层寻找供给。(详情可参见《土壤植物生理学》)
当然,如果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某种植物需要高温高湿的环境才能生长,而它所在的位置又恰好能够提供这样的环境时,它的根部确实有可能接触到土壤表面并直接吸收其中的水分和养料。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土生木”。 综上,古代的“木生土”实际上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它们的含义更像是我们现在讲的“木旺”或者“木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