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属什么五行?
清代属于“阴土”,因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的时间是公元1636年,而这一年正是农历丁酉鸡年,根据五行的观点,火生土,鸡属火,所以这一年是阴土之年; 又因为第二年即1637年是戊戌狗年,而狗与虎为阴阳相合,所以1636年和1637年可合称“阴阳土年”。
下面简单谈谈“五行”这个问题。 “五行”之说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哲学著作《尚书》之中,后来在《周礼》、《左传》等书中也有记载。“五行”说的是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元素或者物质形态,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这五种基本形态演变来的,它们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构成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后来,人们用“五行”来说明世界的构成和规律,说明人的生理结构和精神状态,还试图用“五行”说明季节更替、气候变化等等,甚至把民族、国家也归属到“五行”当中(比如汉属于木,唐属于土)。至于为什么这样归类,就全凭统治者的意志了——想怎样归就怎样归,只要不损害民众的利益就行。
到了宋代,“五行说”又被赋予新的内容,出现了“纳音五行”。“纳音五行”是以六十甲子中的六个字为一组,每组中第三个字的五行属性决定了该组的五行性质。只要知道某个朝代的第一个年号就可以确定其五行归属了。(第一个年号一般代表着一个皇帝的第一个年号,而不是说他当皇帝的起始时间)。比如明朝的“永乐”年号为“壬午”,而“午”在六十甲子纳音表中被划归“杨柳木”,因而“壬午”年就归属于“木”。再结合其它年份即可确定整个明朝的“五行”归属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纳音五行”只是民间的一种五行划分方法,并非官方所用。它出现于元代,到明代已经十分流行了。这种划分方法的缺陷就在于它的随意性,因为每一个朝代所用的第一年年号都可以不同,而每一组干支中的第三个字的五行又可以改变,所以同一个时代的人会因为年份的不同而所属五行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