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五行属于什么?
《礼记·祭义》中有一句话,可以作为判断食物“五行”的根据——“凡祭,除其地之道,修其树,共其酒醴,陈其牲牢,设其俎豆,备其百礼,而死者不魂;孝子之祭祀也。”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举行祭祀,重要的是要把供品准备好,如果供品准备得十分丰富而齐全,去世的亲人就能享受了。
所以,从古代开始,祭品是否丰盛、是否周全,就被作为判断祭祀是否成功的关键。由此推及到饮食烹饪上来,“五味和、五色对、燔炙熟,羹汤宽”就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这里的“五色”很容易理解。“五声”“五味”在饮食上怎么对应呢?东汉郑玄注《周礼·天官·膳夫》中提到过这个问题—— “膳夫掌王之膳羞。凡祭祀,共粢盛,以供器。祭祀之日,王视菜羹,若酒糟焉,则膳夫亦进饮矣。五羹,牛乳、羊乳、豕胰、鱼脍、鹿脯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祭祀这一天,先准备好五种蔬菜做成的汤(五羹),再准备各种祭品。等到祭祀结束,剩下的祭品足够家人食用就可以了。那么这“五色”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南宋朱熹在注解《诗经·豳风·七月》时引用了郑玄的解释—— “此经六章,言农之功,自正月至于十二月。首章言春耕,次章言夏耘,三章言收获,四章言秋祭,五章言冬藏,终之以饮食之难。”
也就是说,郑玄认为,所谓“五色”是指春夏秋冬所应准备的五种色菜。春秋两季如何不知道,冬季应该以肉食为主,夏季以菜蔬为主。据此推测,“五色”可能指红、黄、白、黑、绿五种颜色。
但问题是他没说清楚,这“五色”到底指的是哪五种颜色。宋朝学者张耒在注释《诗经·周颂·良耜》时也提到过这个问题—— “古者春种夏长,百物生于土,故其色尚赤;秋收冬藏,五谷入于仓,故其色尚黄;天居中央,万物不敢违反,故其色尚白;日月经天,上下往来,物不可穷,故其色尚黑;月晦而不见光,万物莫不由土而出,故其色尚灰。是谓五色。” 这五种颜色似乎更确切一些。但问题是,张耒也没解释哪五样东西是红色的、黄色的、白色的、黑色的……为此,明朝学者杨慎在补充张耒注释的同时,也顺便补完了郑玄的解释—— “按张氏所云‘五色’当是‘四时五色’,即春青、夏红、季夏黄、秋白、冬黑。然亦未明言何以为青色,何以为红色等。今观《月令》:孟春‘蛰虫咸动,草木萌芽,皆受气于东方木色’,‘其色苍青’;仲春 ‘天地和气’;季春‘日月丽光’,‘其色鲜红’;孟夏‘万物成实’,‘其色葱郁’;仲夏‘其色明莹’;季夏‘其色澄鲜’;孟秋‘凉风萧萧’,‘其色苍苍’;仲秋‘雨降寒浆’;季秋‘霜露凄怆’;孟冬‘水始冰’,‘其色浑苍’;仲冬‘冰益壮’,‘其色黑如莹’;季冬‘冰雪昼凝’。是春青秋白,夏红冬黑,季夏明莹,孟夏葱郁,惟仲春莫定何色,盖随气变化而色亦不同矣。”
明代学者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也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古人所说的春天草木发芽,其色彩应该是绿色的而不是蓝色的,因此绿色不应该列入“五色”之列。他说:“古谓春草木萌发,其色苍青。今南人但知青绿。古谓夏日荷盛,其色绛红。今但知赤橙。古谓秋季草木呈金,其色白。今但知洁白色。古谓北方腊月,冰天雪地,其色黯黑。今但知纯黑。”(这一段话中的“南人”好像有些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