芧五行属什么?
“茅”字不是一个单纯指植物的名词,它是一个复合词,由“草”和“茅”两部分组成。古人把用来编织草鞋的草叫做“芒”。所谓“茅”就是长在“芒”上的草。《释名·释蔬菜》:“茅,茂也,草木茂盛也。”“芒”指的是植物枝叶长得繁盛茂密的样子 。所以“茅”指的是用这种有“芒”的草编织成的物品。这就是“茅”的基本含义了。
“茆”字的本义也就是指用“茆”(同“茅”)做的草鞋,这从“茆”的字形就能看出来。在古代,“茆”和“茅”是两个字,意思完全一样。因为“茅”字最早出现的文字资料是战国文字,而“茆”字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的文字材料里。
汉代以后,人们发现两个字的字形很相近——都是“艹”“矛”,而且意义相同,就认为它们是异体字了。现在用的简体字“茅”,就是从繁体字“茆”来的。 “茆”姓来源有两个,一个是汉朝的“茆君”,他的后人以他的谥号“茆”为姓;另一个是商纣的大夫“子姓茆氏”。可见“茆”姓的历史相当悠久。
茅,拼音máo 、miào,本义指草名(即现在的“香茹”),后引申指用竹子或芦苇扎成的圆顶帐篷等,以及由此而制成的垫子等。又因古人常将“矛”字写作“茆”,所以又有表示刺刀的名称叫“长茅”。此外还引申出“轻率、冒失”的意思。
1.古书上指“香菇”。如《本草纲目》:“山蕈,一名‘菇’,又名‘蘑菇’,俗呼为‘不肖’;‘菌’、‘蕈’、‘耳’,皆谬误也。”“冬葵’一名‘云芝’,一名‘青菰’,一名‘香茹’,亦曰‘菇’。”
2.古代用竹木或苇席搭成的圆形遮蔽物,多用于雨具和帐幕等。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高峻泣沾巾。”
3.同音字 “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兵器,与盾牌配合使用。如韩愈《送董邵南序》“磨刀霍霍向猪羊”。
4.同音词“藐"。轻视;小看。如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白居易《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jī 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