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纸属什么?
我是在一本介绍道家符箓的书里看到有关于五行的描述,五行是阴阳学说的延伸,用来说明天地的物质和精神现象的分类方法。天地之间存在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这五种物质相互联系,彼此影响,构成万物。 五行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用金、木、水、火、土来表示其性质和位置(五方),并用五行的相生相克说明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及其规律性。
在道教形成初期,人们就用五行学说解释世间万物的起源以及道与万物的关系。东汉末年,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张修把五行学说运用到医学领域,提出人体五脏之气化生五志(五脏所主的喜怒悲忧恐),而五志又随着四季变换而有盛衰,由此形成了“五脏中脏之气病”和“五脏外脏之气病”两大类疾病。他并以此著《黄帝玄女经》,成为后来道教养生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一批以讲论五行关系来解说《老子》的道家学者,他们或以金、木、水、火、土排列的五行相生规律来解释《老子》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造物历程;或以五行相克理论说明《老子》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阴阳调和状态。这些观点后世被吸纳进道教内丹修炼学术体系之中,对道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在宇宙观上秉承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不仅把人看成自然的化身,而且也重视自然对人类的作用。道士们十分注重顺应自然界的变化,通过自身的修炼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道教典籍中留下了不少指导人们顺时而动、应天而行的生活法则。
比如李道纯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中说道:“春宜吐故纳新,祛邪杀虫。夏宜清心涤虑,积精累气。秋宜收敛静养,熟读道德经。冬宜闭户闲居,默朝上帝。日宜清扫庭宇,周行身体。夜宜关闭门窗,调息睡熟。”这是从季节角度为人们提供的作息指南。
《云笈七签》卷三十八引《黄帝仙经》提出了“十二时辰服药法”,指出每一个时辰都有可以服用的一种药物,用这种药就可以起到养生的效果。这些理论和实践在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该篇总结了古代的许多养生经验之谈,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养生措施,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