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月指什么颜色?
五行是古代中国哲学的一种系统观,有着深远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内涵。古人依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变化将一年划分为五季;分别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来命名五个季节,春为木,夏为火,秋为金,冬为水,四季末一个月分别为土月和木月,其中四季末一月在农历中叫做腊月,即现在所说的十二月;五月叫做炎月或午月,九月叫做菊月或酉月等等。 在阴阳五行学说中,月亮被归为太阴,太阳则被归为少阳。月亮与太阳的运动密切相关,从月相上看有朔望(新月)、娥眉月(凸月)、渐盈凸月、满月、渐亏凸月、残月(蛾眉月)、新月等形态。随着月相的变化,月光的亮度和所照射的位置也在变动,古人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月亮和周围的星体在一个周期运动中,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望”、“始环”、“正中”、“渐斜”和“望”。
其中,处于“望”的时期,也就是满月时期,其亮度最大,所处位置最高,所谓“暮投石城寺,高枕谁相依。满月生河汉,清夜欲何之。”(《全唐诗》第860卷第1372首)在“望”之前的一个阶段,即“始环”时期,月球位于西半天空,日出而作的人们尚不会注意到它;而当它运行到“正中”时期时,太阳还未升起,人们刚刚醒来,它那微弱的光芒照在东方的地平线上,所谓“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在“渐斜”时期,月亮由东方地平线向上升起,逐渐移向头顶。
到了“望”期的后半段,月亮已经移到东北方向,所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最后进入“望”期后半段的“望”,开始慢慢转向“渐斜”。 当转向“渐斜”的“望”期结束时,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从而开始一个循环,这一循环叫做“朔”,处于“朔”期的月球亮度最暗,距离太阳最近,因而常常看不到。 以上所述的月亮五星变化规律是一种大致的规律,其中掺杂着无数复杂的情况。不过这种理论对于指导先民们的生产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