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逆生是什么?
“逆”在这里是“往后退”的意思,和前进、向前、往前面走、顺行等含义相反对应的。它指的不是反过来的意思。在中医理论中,经络按其循行的路线可分为“阴经”和“阳经”两类,而“五行逆运”中的“逆”就是指从足至头(从头走到脚)的逆行,又称“逆气”或“升气”。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经脉气血运行是有固定的路的,一般是从四肢末端向心脏方向运行,这种正常情况下的运行称为“顺行”;如果突然发生倒行或逆转,就成为一种病态了。 比如《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中说: “夫言阴阳者,脉之顺逆也…脉之行,血气之道也。”这里将“脉之行”与“血之气”紧密相连,“脉行之顺为道”,“脉行之逆为非道”。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中也提到: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阳明之上,寒气治之……”这里的“风”“寒”并不是自然界的风寒,而是具有具体指向性的风气和寒气,这些气和寒气的存在状态就是 “厥阴之所过,阳明之所布”…它们所在的部位正好在足六经的范围内,也就是说,这些风和寒只在经脉的足六经部分起作用,它们是向下运行的。这里的“风”“寒”其实可以理解为“风邪”“寒邪”,它们侵犯人体后容易阻滞血脉运行,出现疾病。
《黄帝内经》中的“逆气”和现代科学观念中所指的“逆流”意义是不同的,前者是指运行方向的改变,后者主要指的是水液(体液)流动方向的变化。 “五行逆运”中的这一“逆”字,不是代表一种运动方式——向上或者向后,也不是代表某一具体的邪气或症状,它的意思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了机体经脉之间以及脏腑之间的生理关系出现了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是由于某种物质或者能量(如气、血、津液等)的流失造成的,也就是中医所说的“阴虚”“阳虚”现象,此时,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状态,“五行”中的某几行就会出现一个“逆”转过程,即出现所谓“逆运”,这种转运是对机体不良状态的调整,目的是为了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