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字五行到底属什么?
这是古代相书上的一个术语,指的是看人的眼神。 相书中把人的眼神分为五种:静如止水、动如惊蛇、斜似夜叉、正像枭鸟、疾若流星。 这里说的“点”就指的就是上图中这个“丶”,它位于瞳孔的正上方,又称“印堂穴”,中医学上认为,此处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所经过的地方。
中医理论中,督脉主一身之阳,膀胱经为太阳经,阳气最盛,所以这个穴位也称“迎香穴”或“阳白穴”。 这个穴位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治疗近视眼。因为长期看书或者电脑,这个部位肌肉会紧张,影响血液流通,导致近视,所以平时多揉按此穴位对眼睛很有好处。 说完了穴位,再来看看这五种眼神的区别吧!
1. 静如止水——这是最好的眼神,就像水一样深邃沉静。拥有这样眼神的人,多为聪明好学之人,且遇事能处变不惊,从容不迫。
2. 动如惊蛇——行如惊蛇指的是走路的时候,脚步像惊动的蛇一样,轻灵敏捷。拥有这样眼神的人,一般身体健康,反应灵敏。
3. 斜似夜叉——如果眼睛总爱朝侧方看,而且偏的很厉害,就像夜叉一样,那么这样的人大多性格孤傲,不容易相处。
4. 正像枭鸟——如果眼球总是向上和向下看的话,就像枭鸟的翅膀一样,这种人的性格大多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喜欢独来独往。
5. 疾若流星——这里的疾若流星不是指眼睛很快,而是形容眼神散乱,毫无焦点,就像是流星一样。拥有这样眼神的人,大多身体不太好,性格也孤傲古怪,让人难以接近。
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同时自西向东自转,而月亮一方面自西向东运转,一方面又跟随地球自西向东运转。在绕地球运转一周的过程中,月亮在星空中“跑”了13圈多。而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其长度为365日5小时48分46秒(365.2422日),其间,月亮运行13个朔望月的周期还多384.25日(384.25日=29.5306×13-365.2422(回归年日数)。因此,一个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日(29日12小时44分2.8秒)。
月亮在绕地球运行中,随着日、地、月三个天体相对位置的不断变化,地球上看到的被太阳照亮的月亮部分也不断变化着。月相就是地球上看到的月亮部分。由于农历每月初一,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故从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称为“朔”。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上看到月亮的部分逐日由小到大,由缺到圆,到了农历初十五,月亮的半球正对着地球,地球上可看到被太阳照亮的整个月亮,称为“望”。过了农历十五,被太阳照亮的月亮部分逐日由大到小,由圆到缺,到了农历月末,又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又背对着地球,因此又看不见月亮,称为“晦”,然后再开始新的循环。通常把朔到望,即由缺到圆的中间过程叫“上弦”。由圆到缺的中间过程叫“下弦”。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把周天分为24个等份,每个等份为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的起点是“春分”,当太阳到达黄经0度时为“春分”。继“春分”后依次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这22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奇数序号的为“节气”,偶数序号的为“中气”。农历1至12月(并有闰月时)每月中的“节气”称为“节气”;每月中的“中气”简单称为“中气”。
农历一月中的“节气”和“中气”分配得不合理,比如农历2001年1月(十一月)有两个节气,却没中气,按照以月为单位配“中气”的规则,就把中气不足的农历月称为“闰月”,而且必须把闰月安排在两个相近的“中气”之间。比如2001年农历十一月应安排的中气是“冬至”,它的下一个月应配的“中气”是“小寒”,但是,这两个“中气”之间却隔了一个农历十一月,因而在农历十一月前加冠“闰”字,称为农历2001年“闰十一月”,而本来的农历十一月照旧称农历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