畐字五行属什么?
在《康熙字典》里,“畐”字解释如下: 说文曰:“畐,腹满也。从宀,表示居;畐,音复。”又曰:“缶,瓦器也。亦象形。”引汉书云:“作缶,声如覆,因名之曰瓿。”按:此二字均注有广韵音。今据广韵、集韵证之。广韵缶字去救切,音甫。又方六切,音服。集韵方救切,音伏。又符遇切,音馥。是此字俱有三音。而经史中所见,则作福字者多矣。盖古音如此。后人不知其音,见字作伏,因相沿写成福字。至今俗书如此。夫屋下加一短画,作宝盖者,非也。
康熙字典中对于“畐”字的解释还引用了《汉书·司马相如传》作为依据。且说文中两次出现“缶”字,读音分别为“复”和“馥”。并注明了汉代的读音。 根据上述资料表明,至少在西汉时期及汉代之前,“畐”字的正确读音为 fù 。
康熙字典中还专门列出了一个 “畐”字的异体字“冨” 。并说明该字见于宋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公元1007年)的《广韵》。读音为“扶富切”。同时,“冨”还被用于人名、地名以及官职等之中。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条结论。
第一,“畐”字在古代有多种写法,比如“富”“복”“尃”等等,现代汉字统一写成“福”。第二,“畐”字在古代读 fù 。第三,“畐”字在古代写作“缶”,或者“覆”。第四,“畐”字不能组成一个词。
在甲骨文中,“畐”字的写法如刀把,像挖土的工具。金文“畐”字像拿着工具挖出的土块。“畐”字字形演变到篆文时,与“块”字字形相同。隶书时,“畐、块”二字分家,篆文从“土”(“埶”音同“异”),造出一个新字“埾”。《说文解字》把“埾”字解释为“块”字的异体字。然而,两个字在文字发展史中,字义已经发生分化。“块”字从“石”(“夬”字音同“快”),义与“石”有关;“埾”字从“土”,义与“土”有关。“垐”字为“域”字的异体字。由于“垐”字“土”旁“丗”与“埾”的“土”旁“丗”写法不同,在汉字简化时,“垐”字的“土”旁没有简化,而“埾”字的“土”旁简化成了“土”。
“畐”字读bó(音同“脖”),也读yù,是古书中用得较多的“狱”字异体字,本义是监狱,如《国语·吴语》:“吴王夫差既许越成而去之,以告诸群臣。”(“成,和也。去之,使使者还越也。”“告诸群臣”指告诉大夫们。)“有医者,有灸( zhì,燃烧的火,意为用艾叶烤灼皮肤治病。)者,有羊(意为用羊肉或羊乳等食物给病人滋补。)者,有驿( yì,养马的屋子,引申为车马交替换乘。如“驿道、驿站”。)者,有积聚( jǐ jù,聚敛的财宝。)者,有沟渎( gōu dú,沟渠。)薪蒸( xīn zhēng,薪,柴;蒸,蒸煮,这里指供烧煮的木柴,也叫“木薪”。)者,有纤( qiàn,通“牵”,牵引。《吕氏春秋·用民》:“纤辖驰步,人不还踵( zhǒng,脚后跟,意为脚不向后转。踵,脚跟,脚后跟。形容快速向前。)。”)者,有水( yìn,从人,引申为安置住宿。如“水夫、水手。”“有水者”指负责安排过境越国使者的住宿,提供一切接待条件。)者。”
“医、灸、羊”,都是当时为在俘虏中的越国使者,安排的治疗和滋补的医养护方案。“驿”,指为过界来送信,谈判的越国使者,用驿车安排食宿。“积聚”,指为遣回的越国使者安排准备的财物。“沟渎薪蒸”,指为遣回的越国使者,指派民夫清除道路的沟渠障阻,准备好木柴作为他们旅途中烧饭煮食的燃料。“纤”,指为遣回的越国使者指派民夫,用人力车把他们牵拉回到越国去。“水”,指安排食宿接待的待遇。“吴王夫差”要借“勾践”对吴王的谢罪成全自己争霸中原的美名,所以,对遣回越国的使者“优游”( yōu yóu,游乐。游,本指一种无目的地随便走着玩,故“优游”为不慌不忙、悠闲自得之意。)对待。
“有医、灸、羊者”中的“医、灸、羊”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从“有医、灸、羊者”到“有水者”的句子,均为“有……者……”的古代汉语特殊格式。这种格式可译为“有……的人,就……”。如“有医者,有灸者,有羊者”,译为文意:有治疗医生,有用艾叶给病人烤皮肤治病的医生,有用羊肉或羊奶等食物给病人滋补的医生,就给他们安排治疗和滋补。”“夫差”没有在吴国杀死或扣留“越国”的来使,这是“夫差”为使各国“诸侯”认为他是讲信用、仁义、宽大,好生之德,乐于与他结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