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五行为什么?

吉雅丽吉雅丽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礼记·檀弓下》有言,天子七日而殡(停柩),诸侯五日而殡,大夫三日而殡,士庶人二日而殡。(注:此条经文与下文“既葬而复殡”之字面意思相反,或应为“未葬而先殡” )又曰,天子三月而葬,诸侯二月而葬,大夫一月而葬,士庶人十日而葬。(注:此条经文明显与下文“既葬不复殡”相冲突,似有误简,疑当为“诸侯三月而葬,大夫二月而葬,士庶人一月而葬。”)

郑玄注疏:天子、诸侯既尸柩于庙,既而殡之于堂;至葬日,迁于墓;大夫士卒葬,不祔于祖考。……自天子至于士,葬皆就室,自葬而庙,不及墓也。

孔颖达等唐注:按《周礼》,王之大夫以下葬,不复就室。其公侯之家丧,则自有室可葬。其大夫士贫窭者无棺,露葬而已。唯王之太子尸于宗庙之中,以待葬日。是周代大凡自王及公侯有室可葬,至于大夫士贫窭者,则露葬而已。今古制大略如是。然王葬既入圹,复还于庙;诸侯之葬,亦归复于国;惟大夫士之葬,就路旁埋之。是古人葬既入圹,又还复于阳也。(唐注引文献太多,不一一注明,参见《礼记正义·檀弓下》和《周礼·春官·典命》。)

朱熹注:此所谓阴阳者,以人之气脉,凡遇穴隙空处,即谓之阴。若平地深坑,即谓之阳。后世不知此理,故于坟地之左右前后,皆谓之阳,误矣。(《礼记·檀弓下》【郑玄】【孔颖达】【朱熹】集注)

综合诸家注释,大致意思是:古代的葬俗,自上而下层层减半,但都要求将遗体放入墓中;到了春秋战国时,上层贵族仍继续按古制行事,而下层平民则以树为骨、以土掩体。

孔子正是批判当时礼崩乐坏,上下无序,各从其意而废旧扬新的现象。他特别强调“子午”的正名,也就是要求遗体入土的方向和头脚朝向都要符合“子午”正位。否则就是“非礼”。

皮雅琦皮雅琦优质答主

代行五行,也叫代行五事,在封建社会中,帝王通常会把国家大事“五行 (或五事 )”大包大揽,全抓全管,如果出现天灾人祸或国家大事忙不过来的时候,就会下一道玉旨,叫某某大臣代行五行 (或五事),这种现象就是代行五行。

代行五行或代行五事,一般不会同时代行,一般是代行某一行或某一行的某一件事,比如代行水行或代行水行的事。代行五行时,通常是把某几件事情全权代行,比如水行,或者火行。

水行:代管金木水火土的属水的事务,以及身体的大小便和人体的内分泌腺、泪液、血液等事物,属水的脏器是肾,也就是代管大小便、泌尿、肾脏事物;代管五情中的恐忧伤思怒五情中,肾开窍于耳及二阴,也就是生殖系统和排泄系统。

火行:代管金木水火土的属火的事务,以及人体口腔、唾液、生殖系统、消化系统;代管五情中的喜怒忧思悲五情;代管人体的舌头、小肠。

木行:代管金木水火土的属木的事务,胆、肝、三焦、包络、眼、其华在爪,以及人体的骨骼、牙齿、四肢、韧带、肌腱,以及胆汁、五情中的怒五情。

土行:代管金木水火土的肚脐、脾、胃、大肠、五情中的思五情,以及人体的肌肉、扁桃体、咽部。

金行:代管金木水火土的背部皮肤、肺、大肠、五情中的悲五情、其华在发,以及人体的皮肤、毛发、喉咙。

五行也叫五事,五事主要包括五脏、五腑、五官、五华,五脏就是金木水火土分别指代脾肺心肾肝五脏;五腑就是脾肺心肾肝五脏所对应的大小肠、胆、胃、三焦;五官就是人体的脾肺心肾肝五脏所对应的口鼻舌耳目五华;五华就是毛皮爪发骨。

比如:代行火行就是,代行五脏中的心、肺、大肠,以及脾肺心肾肝所对应的五官的舌鼻喉目口,五华中的汗皮爪发骨。以及五情中的喜愁忧哀伤五情。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