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属五行什么属性?
五行的具体含义,在《尚书·洪范》中是这样讲的: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可见,五行最初是指自然界中的五种物质,与现在科学中的元素概念相近,只不过当时没有发现“氮”和“氧”而已。
后来,五行又有了另外一个含义: “五行,一曰仁,二曰礼,三曰智,四曰信,五曰毅。” 这则是把五行当作五种品行了。 再到后来,五行又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内涵:阴阳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可以用五行来表示,这就是: “东方生风,风生木;南方生热,热生水;中央生湿,湿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 这里,五行已经不再是具体的物质,而是描述自然现象的五个类别了。
然而,这还不是最丰富的五行体系,在汉代,人们又把五行中的每一行再细分为两类,这样,自然现象就分成了土、石等十种东西,五行也就变成了十行。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星也。
《尚书·禹贡》:「冀州」:「厥土惟壤。」孔安国传:「有土乃有草木,其土柔软可耕作。」 古人认为,五行之中的每一行都分别对应着天地间的万物,也就是说: 大地的所有物体都可以用五行来表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作为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化方式,每一种物质又分为阴阳两个部分,二者互相搭配,共成十种构成自然界的元素,这就是所谓“五行”。五行说形成于周末,至秦汉时广为流传,也影响到中医和哲学。
《尚书·洪范》中对五行最早记述,认为“五行”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再生木,象母子相生,循环无断;而五行相克的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德相次转移,合乎天道,可以产生新的王朝。战国时以五行相胜为理论,为各国争霸进行说解,宣扬五德终始,为帝王的统治的合理性进行辩解。东汉时又提出,五行可以影响人类社会,凡是各种反常的自然现象,都是对人的惩罚,从而强化了统治者的影响。
同时五行配以四季,四方,五方及五官五脏,以阐释人体生理,病理和治疗原理,成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五行和中国中医等相辅相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内容,被中国及东方人民所认识和接受,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诸多方面,影响了东方文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