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属什么五行?
教育,从广义上来说,属于“文化”的范畴。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足以代表中国文化的,当推汉字。要谈教育,就必须从文字开始。 在古代,人们造字,是有依据的。比如“文”字,是象形字,其本义就是“纹理”;再如“字”字,在甲骨文中,像一个人双手捧着一块玉(或一种玉器)的样子,所以其本义指“刻字用的器具”(今文字作“字”)。又如“教”字,在甲骨文中是一副教师教学生的形象,其本义即是“教导”。
这些造字的根据,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或者抽象的事实,因而汉字本身具有客观性。但是,当这些字用于表达某种概念和意义时,因其有了具体的使用环境,汉字便具有了主观性。这种主客体的相互转化,也正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阴阳互化的表现。
古人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分为阴阳两方面,并且认为任何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当然也不例外。我们可以说,古人在造字的时候,就已经把教育的阴阳两面给确定了——即阳为教,阴为育。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广韵》) 所以后来老子说:“上德若谷,大白若辱。”(《老子·四十一章》)意思是说,最好的教育就像空谷一样能够容纳;最好的道德就像含辱(卑下)一样能忍。这是阴阳互化在对教育进行定义呢! 老子还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老子·六十七章》)意思是说,知道什么是刚强,就要坚守什么是柔弱,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的溪涧。这里的“雌”“溪”,其实就暗合了“教”“育”二字。 至于老子所说的“婴儿”“浑沌”等意象,更是直接把阴阳与教育联系了起来。 (参见张中行的《老子校释》)
需要说明的是,古人虽然分出了教与育的阴阳两面,但这并不是说,教与育的阴阳是在各自分别发展的过程中得到确定的。事实上,不管是教还是育,他们所包含的阴阳两个方面,总是互相融合、彼此渗透的。 所以我说,教育与阴阳密不可分,他们是“一体两翼”的关系。这正如《易传》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系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