佑属五行中哪个?
“五行属水”是一个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概念,这个知识点是解释“五脏六腑之津液,皆归于膀胱,变成尿液排出体外”的生理功能的。 人体内正常分泌和排泄的物质有:汗、泪、涕、涎、痰液、内湿、粪便等等,这些都属于阴;而尿液属于阳。 《素问·六节脏象论》:“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脉,血之于心,犹渊海也……” 《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脾恶湿,肺恶寒,肝肾二脏恶燥。” 《灵枢·本脏》:“五脏者,所以蓄精气,止饥渴,以应四时,候察阴阳,别内外,定方位,处高下,正短长,惟其五脏,法象如此矣。” 《黄帝内经》中对心、脾、肝、肾四脏的生理功能和病变症状都有明确的定义,指出:“心气虚则悲”“脾虚则满”“肝气盛则烦”“肾气不固则泄”。
对其它内脏也有类似的定义:“胆气虚则足痿……”“三焦气虚则腹胀……“大肠气虚则飧泻”…… 在“脏象”说的理论体系中,已经将心脏和脾脏归属为“阴”,其它四脏与胆、三焦、肝脏等归属于“阳”。
《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战国之后各家学说相互融合,到东汉时期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时,已经将五脏分为“阴盛”和“阳虚”两类,提出了“治病求本”的原则:先天后天、阴阳虚实、表里寒热。 张仲景认为:先天的阳气不足,导致后天阴气旺盛而生内寒症,这是致病之本。所以治疗时要温助阳气,消除阴寒。 他所说的“本”就是指先天体质而言,指出:“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寐,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绵绵,喜温恶凉,或身困不仁,手足不随,舌苔白润,脉象沉细。”这些都是阳虚生寒的表现——现代中医称为“虚寒证”
五行,既“五材”,是金、木、水、火、土的总称。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既“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后经《尚书洪范》、《周易》、《国语》、《左传》等书发挥,成为我国古代医学、天文学、化学、冶炼、气象、音律、数学、历史等学科的哲学基础。后来,五行说盲目夸大相生相克原理,认为世界万物归根结底不外是五种物质互相生成、互相制约的结果,从而陷入了片面性,成为一种错误的学说。
至于地支如何配上五行?其配法有两种,一是“纳音法”,一是“河图洛书法”。
纳音法:(注:“流”字上下应是“火”字。)
正东方属木,惊蛰、春分二节属“甲”与“乙”,阳“甲”为木,加东方木,属“纯木”流,配东方之寅(老虎。)正北方属水,大雪、冬至二节属“癸”与“壬”,阴“壬”为水,加北方水,属“纯水”流,配北方之子(老鼠)正西方属金,霜降、秋分二节属“辛”与“庚”,阳“庚”为金,加西方金,属“纯金”流,配西方之申(猴子)正南方属火,芒种、夏至二节属“丙”与“丁”,阴“丙”为火,加南方火,属“纯火”流,配南方之午(马)正中央属土,处暑白露二节属“己”与“戊”,阴“戊”为土,加中央土,属“纯土”流,配中央之戌(狗)。
东南方属木,立春、雨水二节属“丙”与“丁”,阳“丁”为火,加东方木,属“木”生“火”流,配东南方之卯(兔子)东北方属水,小寒、大寒二节属“己”与“戊”,阳“戊”为土,加北方水,属“水”生“土”流,配东北方之亥(猪)
西南方属金,小暑、大暑二节属“壬”与“癸”,阴“癸”为金,加西方金,属“金”生“土”流,配西南方之未(羊)西北方属火,小雪、大雪二节属“甲”与“乙”,阴“乙”为木,加北方水,属“火”生“水”流,配西北方之辰(龙)
天南方(即下方)属木,立夏、小满二节属“己”与“戊”,阴“戊”为土,加南方火,属“土”生“火”流,配天南方之巳(蛇)
上方属火,立秋、处暑二节属“辛”与“庚”,阴“庚”为金,加天中土,属“火”生“土”流,配上方之丑(牛)天中央“乾”属土,夏秋二节属“丙”与“丁”,阴“丙”为水,加天中土,属“土”生“水”流,配天中央“乾”之地支为子(老鼠)
下方属土,冬春二节属“辛”与“庚”,阳“辛”为金,加天下水,属“金”生“水”流,配下方之地支未(羊)
天东方“巽”属木,春夏二节属“壬”与“癸”,阳“壬”为木,加天下水,属“木”生“水”流,配“巽”之地支寅(老虎)
天西方“坤”属土,秋冬二节属“甲”与“乙”,阳“甲”为土,加天下水,属“土”生“水”流,配“坤”之地支申(猴子)
土旺在四季之末的八节,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八个节令是四个季节的始末,五行之气交接,所以有“戊”和“己”二土主宰,为万物生长之源。因此“戊”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