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的五行属什么?
从周易的角度来看,植物类属阴;水为阴中之阳,火为阳中之阴。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水相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将的话,“禾”属于阴,“米”属于阳。
而“稻”是禾草之属(属阴),但结出来的果实(籽)是阳——即“禾”是阴性,“米”是阳性。 “麦”则是阴阳平衡。
同样,“麻”是草本的植物(属阴),但是它的果实(籽粒)是阳性的。 “粟”则又是阴阳平衡。我们可以这样来区分它们: "禾"和"麦"都带有"禾"字,因此都是属阴的,只不过“禾”是纯阴,而“麦”是阴阳平衡;“麻”“粟”和“稻”都有个"米"字,都是属阳的,而且“米”是阳性,而“粟”和“稻”都是阴阳平衡。 而“秫”则是个例外——“秫”是阳,而且它是属阳的作物中唯一含有“米”字的。它和“黍”“稷”一样都属于阳中有阴,也就是所谓的“阴阳杂气”。
综上所论,可以大概得出这样的结论:阳属性作物,大多结出来的种子是阳性的,阴属性的作物,大多结出来的种子是阴性的。只有少数是阴阳平衡的。 但是这个结论并不是完全正确!因为古代对于阴阳的定义和我们现代的定义是不一样的。现代科学意义上的阴阳,是根据物体运动轨迹的性质而定义的,是现代物理学的范畴。古人没有现代物理学知识,他们对于阴阳的看法跟我们的看法完全是两码事。
古人认为的阴阳,更偏向于现今东方哲学中的阴阳,它是以五行的性质定义的。五行当中木火土金水相互之间存在生克的关系,因此古人用五个字来表示五种不同的物象: 因而,“木曰曲直”——木材具有弯曲,伸展的性质;“火曰炎上”——火具有温热,向上的性质;“土爰稼穑”——土有生长庄稼的作用;“金曰从革”——金属有变易革新,能够塑造的特性;“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
根据物象的不同,五行被分成了五组,每组两个字,分别对应自然界当中的五种事物。这就是古代的阴阳: 古人所说的阴阳,和现在物理学所说的阴阳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在古人心目中,万事万物都被阴阳所划分,阴代表黑暗,寒冷,柔软等一切负面的东西。阳代表着光明,炎热,坚硬等一切正面的东西。
正因为如此,《易经》才有“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传》)的说法。 所以,用现在的阴阳概念去套古代的阴阳观念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