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五行属什么?

许栖哲许栖哲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五”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指代无穷无尽的意思;这五种元素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形成千变万化的世间万象。中医学也受此影响用五行学说阐发医学中的阴阳变化规律及与外在环境的关联。如《黄帝内经》中就有以五行划分四季,并以之划分人体的段落。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医五脏系统与五行相分的对应关系,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天人相应的理论建立起中医治则治法的体系。因此探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医理论对五行学说的发展 五行学说原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一家之言的哲学流派,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五行运行的产物,五行各有其属性,如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等。中医在继承这一原理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用来阐释人体内外的诸多现象。

1.体内因素 (1)人体脏腑组织结构: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也是彼此协调统一的。这种整体观念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五脏系统与形质器官是最难突破的一个整体。若从五脏系统着手运用五行生克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许多病理现象,指导临床实践。

(2)气血津液:中医认为气为阳、主动;血为阴、主静。气带有动力的功能,而血则有滋养的作用,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中医用五行学说把具有动象的气归属于阳,具有静象的血隶属于阴,由此建立起气与血之间的动态平衡。而在津液方面,中医则以五行中的土居中间作比,将脾胃居中,视为津液代谢的中心环节,用五行中土的特性——升、运、纳来概括其生理功能,用土生金、水克火的理论来阐释其在津液代谢过程中的作用。

2.外部环境 (1)自然界:中医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用五行中木(风)火(热)金水土来概括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如在时间上分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在空间上则分别有东木、南火、西金、北水的划分。以此作为指导,中医建立了相应的养生治病原则。

(2)社会环境: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人的生长壮老已跟自然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提出了“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故天下无疾病”的养生之道和“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治疗法则。这是用五行学说来衡量社会的正确准则。

二、中医临床对五行学说的应用 在中医的理论和实践过程中,虽然五行学说并非唯一的理论基础,但它却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疗法则、药物方剂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体现和应用。

1.病因病机 (1)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在中医看来这六种外感致病因素是有属性的,即风属木、寒属水、暑热属火。因此临床上见到由于外邪导致的病变就可以依据五行生克的原理来分析其病机和传变规律。

(2)七情:中医所说的“七情”与西医不同,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它们也有自身的属性,例如“怒甚伤肝”“思伤脾”等。人在过度激动状态下出现的一些病理改变就可以借助五行学说来解释。

2.诊法辨证 要准确地运用五行学说进行诊断和治疗就必须掌握它的基本要领。

①观察:主要是观察病人的形态变化,包括五官九窍、四肢躯干等的外显症状。

②询问:主要了解患者发病的时间、过程以及治疗情况,还有既往的病史和家族遗传史等等。

③检查: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借助现代仪器设备作出正确诊断。

④论治:在确诊的前提下,运用五行学说来分析判断疾病的类型及其所处阶段,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开出中药或西药方药。 ⑤随诊: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患者的变化,特别是证型的转化。通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来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⑥康复:在患者痊愈后,医生还要帮助其恢复一个健康的身心状态,避免产生后患。在这整个过程之中,辩证论治是核心,五行学说贯穿始终。

3.治疗法则 中医诊疗疾病是通过药、食两用方法来实现的。无论是中药还是食物都有各自的五行属性,只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就能收到好的效果。

三、生活应用 除了临床治疗和保健以外,人们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五行来调节自己的情绪、锻炼自己的意志、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这样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莘梓雪莘梓雪优质答主

中草药的五行属性,是按照中草药的功效作用、形态、味道和所治病症而确定的,确定某一具体中草药的五行属性,可以依据其中的任何一项,也可以按照几项综合分析决定。

1、依据中草药的功效作用属性归类。《黄帝内经》说:“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是根据五种物质的特性概括而得。所谓“曲直”,是说草木的生长形态,故草木属木;所谓“炎上”,是说火的上腾运动,故火热属火;所谓“稼穑”,是说生长和收成,指的是农作物,故农作物属土;所谓“从革”,是说金性质柔软,易切割成某种形态,又指金能变革固体物质的性质(古人常用锅等加热水和食物烹饪),故金器属金;所谓“润下”,是说水的流动、滋润向下运行,故水液属水。

2、依据中草药的形态属性归类。根据中草药的形态、颜色、质地等外在性能进行划分:青色、柔软娇嫩的有伸展性的中草药入肝经,如青皮;赤色、中空、孔隙明显或成簇的中草药入心经,如红花;黄色、板结、成块的中草药入脾经,如白术;白色、片状、粉性、柔软甘淡、起泡的中草药入肺经,如白及;黑色、质韧而重、沉而不浮、味咸的中草药入肾经,如磁石。

3、依据中草药的味道属性归类。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味与五行相配,酸入肝、苦入心、甘人脾、辛入肺、咸入肾。这主要是从五味的作用方面而言的。《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用苍术、甘草。……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用酸枣仁。……脾……急食鹓以缓之,用黄连、吴茱萸。……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4、按照中草药所治病症的属性归类。脏腑经络有病时,皆会反应于外,而出现各种复杂的症状。根据中草药所治疗疾病的病位、病性,也与五脏五行相呼应,如治疗眩晕、震颤的中草药,主入肝经,如酸枣仁;治心悸、发热、昏迷、烦躁、惊痫的中草药,主人心经,如黄连;治痰饮、水肿、黄疸、腹胀、便溏的中草药,主入脾经,如白术;治感冒、咳嗽、痰多、少气、汗多的中草药,主入肺经,如杏仁;治腰背酸痛、阳痿、泄泻、小便不利、咳喘的中草药,主入肾经,如补骨脂。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