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五行属性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提出非常有意思,它涉及到古代中国对于“数”的认识,以及由这样的认识所引发的五行理论。 我们先来看看《尚书·舜典》里有怎么描述: 「在昔陶唐,厥民析,居河之浒;厥土宜稷,厥田惟中;凡其器用,不曰山,曰川,曰泽,曰林。」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 「在从前,尧的时代啊,老百姓住在河流边上,土地适宜种稷(gě),田地是中等的,所用器具不用山字,也不用水字,而是用木字。」 我们再看《尚书·禹贡》里对九州土地的描述: 「冀州……厥图附沧海之上,厥壤惟沃壤,平原广泽,厥田惟上。幽州……其土黑壤,岐伯以为下。」「兖州……厥土赤埴坟,草木丰畅。」 等等。
这里提到了“土”“原”“坟”等字样,这些都是指土地的颜色和质地。根据这些文字,古人把土地划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分别是: 「黏土”(黏着)——黑色、硬而黏的土。即今天的“黄土”之类。 「砂土」(疏沙)——细腻,松散,有砂石的感觉。 「膏土」(油脂光润)——很黏,如油般的润滑。 「腐土」(腐烂)——颜色较深,已经失去了光泽。 「新土」(新鲜湿润)——松软,新耕作的土地。 我们现在知道,这五种类型的土壤在自然界其实是很难找到的,它们是古人根据感官经验做出的概括。它们分别对应了“金”“火”“水”“土”“木”五行的说法来源: 所以有人说“行”就是“道路”的意思,“金水”就是“金属铸成的路”,“木火”就是“木头烧成的路”。。。这种说法是对的,但是不够准确。
古人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这五种基本类型物质构成的——“金生水,土生木”——也就是说,土是万物之母。这种观点来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想象——土能生禾苗,万物都是从土里长出来的嘛!于是古人用一种循环的模式描绘了世间万物的诞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这就是五行的“生”。它表示的是阴阳二气的交合,万物在阴阳交替中不断生长。
“克”的意思就比较好理解了,它是说五行中某一行可以克制另一行。比如金能克木,是因为“金盛”,也就是金这一行特别强劲,能把木给制伏。同样,木也能克土,因为木能穿透土地。这里要注意,五行间的相克不是单向的,而是互相制约的。 以上所说的都是五行的“胜”。还有“负”,这个词比较少见。它指的是五行中某一行受另外一行的压制。比如土厚,就能压制木——树木长得不那么挺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