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在五行属于什么?
中医理论体系中,天地万物皆是由金木水火土构成的,人体也不例外。 五脏:心属火、肝脏属木、脾胃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五腑:胆属木、小肠属火、胃属土、大肠属金、膀胱属水。 还有阴阳五脏的划分法,中医基础理论书上都有,这里就不赘述了。 这里只谈药物与五行关系的几个问题:
1.自然界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类到五行之中,所以作为五运六气的基础,五行学说被中医广泛用于病因病机、发病、诊断、治则及药物归经等方面的认识。 药物的“性”和“味”与五行有着密切联系。
2.药物归经也是以五行为基础的,如肾属水,故熟地、山茱萸、山药归肾经;脾属土,故人参、白术、茯苓归脾经……这样归类是符合临床实际经验的,因为很多药物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确实具有作用于某一脏腑的功能。
3.中药的药性理论,如升浮、沉降,温凉,补泻等药性定义,也与五行有关联。中医认为,药物对机体作用的性质可分五大类,这五大类的性质分别与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相对应,即辛甘发散为阳(木),酸苦泄热(火),咸淡滋润(土),辛苦燥湿(金),苦涩降泄(水)。 基于这种五行归属关系,就可以推出药物作用机理的了!
4.药性的寒热温凉也跟人体阴阳相应,用药就要遵循「阴阳互根,阴平阳秘」的原则。 还有很多关于药物的五行内容,都在《黄帝内经》中有所记载,值得大家细细研读。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运动和变化。“行”字,即指运动和变化的样法。中医五行学说,就是根据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以推演、解释人体脏腑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和脏腑病变规律的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是人类经过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所认识最熟悉,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五种天然物质。这五种物质的运动规律,是人类经过长期的观察思考和总结得来的。
中医称肝为“木”。肝属木,肝胆互为表里,按相表里的内脏功能应属于同一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性升发条达;胆助消化,疏泄胆汁。木特性是舒展、条达、升发而且富有生气。“肝木”与植物的生发、长茂密切相关。如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人体的肝气也十分旺盛;炎热的夏季是植物枝繁叶茂的时期,人体肝气也十分疏散条达,肝病的人在春天和夏天病情相对较轻。寒冷的冬季,植物枯萎凋残,人体肝气内敛,肝病的人也常在冬季加重。因此肝的生理特性与木是相似的。
夏季的特点是热和火,如烈日当头,火苗上窜;炎热加人之烦闷急躁。人心与炎夏的特点类似,夏季人心动易怒,而且烦躁、失眠明显增多,人的心脏疾病也是在炎热的夏季加重。心与“夏”、与“火”的特点极为相似,所以,中医称“心为火脏”。
中央大地的农作物成熟丰收是靠上承天(为炎热的气流和阳光),下资湿(即由地下水、降雨和土地的水份供应)之气的相互资助来完成的,所以中央应属于土。另外,土有生化,和承受万物的特性,有生长禾苗,供给营养的作用。人体的脾胃功能为接受,腐熟水谷提供营养,化生气血和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其生理功能类似“土”性,所以“脾(牌)”属于土。”
金属生于矿下深处,矿物得土之气凝聚而能成体,所以金银铜铁等均属“金”。金性收敛,有肃杀之气,故列配于西方。人体的肺脏有收敛周身之气的生理功能,能肃清和排除异物,具有制衡和肃杀的功能,故“肺”属于“金”。
水有寒凉、滋润、向下流动的特性。冬季最寒冷,冰雪满地,万物衰残,显出“水”性的沉寂肃杀。人体之肾,藏精、主水、司二便,和水有共通之性,所以,中医称“肾为水脏”。
上述五脏配属五行,是将人体的五脏和自然界木、火、土、金、水五大类物质的特性相比拟,是为将人与自然界的五大类物质在特性上互相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