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属五行什么时候?
古人把学校比做五行是什么时候呢?这个比喻最早出现于汉代,在西汉扬雄撰写的《法言》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着: “或问:‘兴平之元(公元195年)建学校,至今二百馀年,而风俗日衰,贤才日少,其故何如?’,曰:‘……学校失修,妖孽得行,儒者不见,其道焉成!’”(《法言·问学》)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说,有人问:“西汉末年学校建立,到现在已经两百多年了,然而社会的道德风气一天天衰退,出现的贤能的人才也越来越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回答说:“……学校荒废失修,邪恶的妖怪才能得以横行,读书人得不到重视,社会上的坏风气怎么能纠正呢?” 这里将学校的兴衰与社会的文明程度紧密联系起来,并赋予学校以净化社会风气的功能;同时,将“妖孽”、“邪说”等带有负面色彩的词语用于形容社会上违反儒家道德规范的行为,反映出传统儒学者对于社会风气的担忧以及对于重新确立儒家正统地位的迫切愿望。这种观念后来被魏晋南北朝时的学者进一步发展。
东晋文学家葛洪曾在《勤求》一文中写道: “若其学校废弛,幽冥晦昧,则鬼神魅蜮窃据其中,而妖气郁然。” (《葛氏玄妙记·卷二》) 这里直接将学校的兴衰同阴阳五行的变化联系起来,认为邪气盛而正气消,社会上的坏人坏事增多是源于学校荒废导致的阴阳失调。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观点虽然反映了封建时代儒学者关心社会、试图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研究探索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真诚愿望,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科学的精神和态度,是一种朴素的社会进化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