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杨树柳树谁种的?
这就要说一说北京的造林史了,明永乐年间,明朝政府在今海淀一带广植柳、杨,作为京郊防护林。 明正德二年(1507),在西山采石料修筑长城时,由于石料场裸露,风化严重,从西北吹来的沙尘常使京城烟尘蔽日。于是,朝廷于次年派太监郭观保总办西山采木,并在山前及官道旁种植槐树,以阻挡风沙。这是京师绿化史上首次大规模用树木遮挡风沙的记载。 清雍正元年(1723),在圆明园南种植桑树;雍正三年(1725)五月,在畅春园和圆明园种植桃树、李树、梨树和杏树等果木树,并规定每年进贡果品数量。从此,圆明园成为清代京师果树栽培的中心。
道光二十六年(1846)十月,直隶总督那彦成上奏道光帝,请旨在全国推行种树。他说“植树之利有六:一日蓄水,二日除害,三日便民,四日益景,五日富民,六日便兵。”于是道光帝谕令各省督抚饬属认真推广,并于次年正月颁布谕旨,要求各省广为栽种,以利民生。 北京城里的绿化建设始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正月。当时,直隶总督方观承上疏建议:“京师地宽三十九里,应广植树木,可辟花园十处……每园植树木十万株,环列共四十万株。”乾隆皇帝很欣赏这个计划,遂命方观承督办此事。方观承负责后,由郎中钱维城监修,于次年五月开工兴建。这一工程的苗木、树籽均由江南采集,并由运河运至京津地区。到乾隆五十年(1785)三月竣工,共植树、种果十余万株。这些树木主要分布在外城东南的海淀、朝阳两区,用以阻挡风沙。内城的绿化则始于慈禧太后。光绪四年(1878),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为装点宫闱,大臣们费尽心机。其中,户部尚书何尔俊提出在城内四面栽植大树,引清水入城,构成一个“风水局”,获得皇上赏识。
从此,北京的绿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先是在紫禁城西植柳数百株,又于紫禁城西北角建秀水园,围堤植柳,并在园中筑岛植荷。与此同时,内城西边和北边的城墙先后被拆除,改作御道,两边植绿,并在积水潭和北海挖池养鱼,在城西南修筑御果园,栽植花果。这样,整个京都仿佛一个大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