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字五行五行属什么?
“梁”是形声字,从木,从章省声(《说文》);从甲骨文的字形上看(图1-4),上部似屋檐之状,下有一横划,像屋檐下的檩条。许慎认为这个字形表示“平也”(《说文解字·木部》)也就是平板房屋之意,而现代汉字中的“廊、檩、椽”等字的甲骨文都是与梁的初文相同或相近的字符。也有专家认为,梁的上半部分是屋顶的形象,下半部分则是一个象声词,表示屋盖下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可见古人在造字时已经注意到了屋顶发出的声音的特点。
金文(图5-8)承续了甲骨文字形的特点,并增加了一些细节,比如有的金文在房顶上增加了一竖画以强调屋脊的形状,还有的则在下部添加了一笔变成两横画,以示其结构上的变化。小篆字形虽然与金文已有较大差别,但是其构形思路基本上还是继承了金文的写法。楷书形体基本承自小篆字形。
在《说文解字》中除了收录“梁”之外还收列了两个同音异体的形声字“樑”和“栋梁”,它们的本义都同于“梁”,但是许慎却分别给它们赋予了不同的解释,如“樑,柱也”(《说文解字·木篇》)和“‘栋’,正中也,从木冬声”——“栋梁”的意思则是“殿宇必起两层,上覆以穹窿,谓之栋梁,言材大足以担此也”[3]。由此可知,这三个字形原本就是同一概念的不同书写形式而已。因此现在的字典通常只收录一个“梁”或者将其作为多音字处理,而将“樑”“栋梁”作为“梁”的通用字处理,并且不再给出含义。其实古人造字的时候是不会把同一个字的不同用法写成不同的形体的,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形体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区别意义罢了。 “梁”在古代汉语中有以下含义: ①房顶横梁。例如《诗经·周南·麟之趾》:“尔之教矣,维以骏良”,“骏良”即好马,古代常用作祭祀用牲口。《左传》隐公元年:“既葬公又行,国人复叛焉”,杜预注:“行犹去也,国都之民皆出走归许也,故曰‘复叛’”;“反”通“返”,指逃走。这两句大意为:虽然新君已经安葬僖公,但郑国的百姓仍然出逃,国内一片混乱。由此可见当时郑国都城内房顶上都安有横梁。 ②桥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乃使屈原既疏,不用,乃忧怨烦乱而不遂离乎郢也……遂自投汨罗江而死……”司马迁所说的“郢”是楚国的国都,所以这里的“郢”并不是城市名称,而是楚国都城的意思,而“郢”的原意就是指楚国都城的城墙。因为“城之南隅有门,曰郢门”,故而后人多以“郢”指代楚国都城。由于“桥”最早是用木头搭建而成,故而得名。《释名·释宫室》:“梁,隆也,像架木也。桥,乔,翘也,物高去貌。” ③横木、杠子。《荀子·正论》:“梁之阳则有老杞榆柳。”杨倞注引张参日:“谓墙间横木也。”《楚辞·九章·涉江》:“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夫子兮,时已暮矣;荆南国兮何极?士穷亦节乎!”王逸注云:“荆,荆山也。南荆,江南之地也。”“杜若”是一种香草的名字。《说文解字·草部》:“茝,楚怀王时封兰为茝乡。”桂馥义证据颜师古注引孙炎曰:“茝,兰属。”根据这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知道,战国时代人们已经可以用做房屋的横梁的材料来制作船筏的横木以及舟楫的竹杠。 ④山名。位于河北省正定县西北八十里处,当地有《重修粱皇寺碑记》可考。《水经注·济水一》:“河水又东北迳梁丘西,昔孔子过梁丘由兹水,故得见老聃焉——‘由’,俞樾曰:‘应作“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