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的五行属什么?
1、【五行学说】(《黄帝内经·灵枢·五变》) 五脏者,故犯邪气则病,故邪气居深;其治以消坚散,视气所积而刺之,知其血阴阳也。 五脏有五,合三十六穴。八穴在面,九穴在头,七穴在颈,十二穴在胸膺,八穴在腹,八穴在背,二穴在股胫,五穴在小指侧。 此三十六穴,主治五脏所发者也。 心生于舌,魂在于肝;肝生于目,精出于肾;肺藏于毛,魄属脾;脾置于口,意属于心……。五脏之所藏者,有六十六穴。 此六十六穴,皆大经分间,络脉结聚处,能泻五脏所生之邪积聚也。 夫五脏之病,各有所在,故治有方也。 凡治疗之法,必知其所患,然后乃可治之。五脏有疾,当取其经,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夫五脏六腑之病,各有形,各有状,各有所痛,各有所恶,各有所喜,各有所恶,见之不中,则不为祥。 是故刺之有法,先立针本末;明针道者,必察文章;晓脉理者,必明五脏之象。
2、 ①“黄帝问曰:余闻皮肤肌肉,骨髓气脉,馀不明奈何?愿夫子多多示吾子。” 黄帝问道:我听说皮肤的表皮、肌肉和骨骼,还有气和血脉等,这些我都不太明白,请您告诉我它们的详细情况吧! 岐伯说:“人自出生到长大壮实以后,体内的精气充盈于五脏六腑之中,通过气血充贯运行于全身,使皮毛得养,筋肉强健,骨节健壮,骨髓充实,脏腑功能活动旺盛。人的形体与体内精气是互相影响的。人体内的各种组织器官及四肢百骸的活动,都要消耗一定的能量物质,这种能量的提供主要靠脾胃消化摄入的食物来供给。
②“黄帝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四时奈何?” 黄帝又问道:想听听人体的关节怎样适应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呢? 岐伯回答说:“四肢肘以下至手指为三阳;膝以上至肩为三阴;颈前为阴,颈后为阳。这些部位的筋骨肌肉都有相应的季节变化特点,如春季多震颤,夏季多肿胀,秋季多僵硬,冬季多萎缩等。根据这样的节律可以推知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以及疾病的部位。所以,春伤于风应夏伤于暑;夏伤于暑应秋伤于湿;秋伤于湿应冬伤于寒;冬伤于寒应春易得病。这正说明了天地之间有不可改变的规律啊!如果违背了这个自然界的规律就会生病。 ③ “帝曰:善。何谓应?愿卒闻之。” 黄帝说:讲得好!什么叫作相应呢?希望能听您全部讲完。
④ “岐伯曰:春秋则相应,冬夏则闭辟。 歧伯说:春夏季对应四肢,秋冬季对应躯干,这是天地之气相交于四季的规律决定的。因为冬天主气,使天气闭塞无光;夏天主气使天气开泄;秋收冬藏,使草木枯萎;春夏万物生长繁茂,这都是天地之气相互作用的缘故啊。所以说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的变化,起居作息都应符合四时的变化,这样才能避免疾病的发生。
3、 “帝曰:愿闻春秋四时之气。 岐伯曰:春光始至,万化通济,阳气发而温煦万物,生长滋长。秋冬则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肃杀……” 春天阳气开始生发,是万物生机勃勃的时候;秋天树木树叶凋落,百草枯黄。 一年四季的变化过程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自然界阴阳之气运动变化的结果。因此,人与大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就必须按照天地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身心,只有这样才不会生病。 人体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器之间是相辅相成、协调一致的。只有各个部分都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才能不生病。
4.《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木位东方,其气散,是故春气布,日夜分,雷乃发声,音始奏,寒气消,风雨时起,降乃明显,其病暴痛肿疡,轻浅,以春化盛,草荣柳绿,故病在肝。 火位南方,其气耀,是故夏气鸣,雨骤烈,暑行令,骄阳郁蒸,湿乃长,寒乃减,其病呻吟疮疡,沉重,热燥,以夏化尽,禾菽蕃实,故病在心。” 在上述论述中,古人把一年划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阶段,并描述了每个阶段人体气血活动的特点和发病机制。
5 在五行学说里,“运”代表时间,是一段时间的自然规律。“气”是指气候环境,包括温度、湿度、风力等。不同的气候环境下,人体会出现不同的症状反应——“病”就是“病机”或称病理机制。 如果身体出现了一些不适症状,就可以通过寻找病因来找到对症的药物进行处理。例如,当外界气候过于寒冷或炎热时,都会引起血管收缩或扩张,导致血压升高或是降低;气温急剧升高还会引发中暑等症状。 那么如何才能够有效应对这些不同性质的疾病威胁呢?这就需要使用一种叫做"节气药"的药来进行辅助治疗了。
6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出“司气者,天气也;用气者,人之气也”,说明人体顺应时节气候变化进行调养的方法非常重要。由于一年四季气候变化无常,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而产生困扰甚至烦恼,这时就需要借助中药来调节机体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目的。此外还应注意适当锻炼增强体质,这样更有利于健康和安全。